中國政府要求各地克服土地粗放使用和浪費

標籤:

【大紀元1月12日訊】(自由亞洲電台記者楊家岱採訪報導)中國國務院最近下發《關於促進節約集約用地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門克服土地浪費現象,改變對土地的粗放使用方式、增加土地的使用效率。

國務院的通知不光講了節約用地問題,也講了集約用地的問題。所謂集約用地,就是改善土地的經營管理,提高土地的綜合效率,以克服土地的粗放使用或閒置。

幾年來,為了守住18億畝耕地這個紅線,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禁止非法佔用耕地的政策措施。這次下發的《關於促進節約集約用地的通知》,核心內容是關於土地的使用方式和效益,這和對耕地的非法佔用可以說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已經被佔用的耕地都有一個使用方式和效益問題,而科學使用土地、使土地產生最大效益,也將緩解佔用耕地的壓力。

旅美學者謝選駿表示,中國國務院《關於促進節約集約用地的通知》具有積極意義,但是否會得到執行值得懷疑—

謝選駿:「這個通知肯定是有積極意義的,說明中央已經意識到這個事情的嚴重性了,所以現在想加以控制。但這個不大容易做到,執行起來實際上是一紙空文。因為沒有機構去執行,他集約也好,節約也好,誰來監督和執行這個通知呢?」

這位學者批評中國包括土地使用在內的一些經濟活動和建設項目缺乏統籌規劃的現象—

謝選駿:「我以前住在北京的時候,看見他們每個月都在挖馬路,今天挖了裝電線,明天挖了裝電話線,後天挖了裝煤氣管道,再後天又挖一次。像日本就不會存在這個問題,都是一次性設計就把全部都鋪好了,幾十年都不用動了。

中國就不行,中國是外行領導內行。而且每挖一次路可以收回扣,一動工就可以貪污撈錢了。一次弄不好,明天再弄,又可以弄一大筆錢貪污。沒有辦法,沒有人對這個國家負責,誰負責呀?當幾年官拍拍屁股就走人。

所以,還不如以前皇帝的時候,至少皇帝把國家看成是 『家天下』,當成家產,希望傳給子孫的時候,家產變得好一點。現在的領導人也不能傳給子孫,他就幹個5年、10年,了不起15年。」

山東大學退休教授孫文廣表示,他贊成節約、集約用地精神,但是,只有首先明確產權,讓每塊土地都有自己的主人,才能有效地作到對土地的節約、集約使用—

孫文廣:「當然他要節約,提倡一下。不是說一點作用沒有,但是土地要真正能夠有效利用、不要浪費的話,那就需要給土地找到主人,就是說要從制度上來解決問題。如果土地屬於私人,那就要按市場行情來決定價格。決定的時候可以通過競爭,找到最適合它的、發揮作用的用戶和價錢。買地的時候,就要注意該多買一點就多買一點。

如果土地沒有主人,而是集體所有或者國家所有,農民不知道將來土地會漲到多大程度,就會把土地很便宜地賣給開發商。這樣的話,有些開發商就可能會用比較低的價格買到土地,那他就不大知道什麼叫節約,他就會揮霍或者胡亂開一個什麼東西。這種現象是很多的,因為土地便宜,土地沒有主人。」

在被問到中國一旦實行土地私有化,會不會使貧富差距更加拉大的時候,孫教授的回答是「不見得」—

孫文廣:「不一定,因為土地兼併以後,集中經營可能會對社會產生更大的效益,就會使勞動力積極流動,現在家有3畝薄地,他就會在農村呆著,還可以餬口。如果可以自由流動之後,人就可以到城市裡面去務工、經商,就能充分發揮效率,社會的、勞動的效率會提高。社會的產值更大的時候,大家可能分到的就多一些。

是不是會產生一些人的土地被搶走了,會窮的更窮?這從整個來講,窮的就會找出路,會幹別的產業,去當工人。另外,由於市場的作用,土地的價錢就會找到比較準確一點,就是到底是多少。共產理論認為,土地公有了以後弊端少,這是不對的。」

學者謝選駿指出,中國各地不加節制的開發不僅導致耕地緊缺,也帶來了嚴重的生態危機—

謝選駿:「前幾天我看一個全球的衛星雲圖,整個中國那一片是枯黃色,北邊的蒙古的顏色都比中國綠。蒙古有點淡綠色,中國整個是一個枯黃色。沙塵暴和土地過份開發顯然是有關係的。

而且,現在中國的耕地只有世界的幾分之一,城市化直接侵蝕的就是中國最好的一些耕地,就是在城市周圍的最肥沃的一些耕地。中國的生態危機很嚴重。有個環保的官員叫潘岳的,他好像並不得勢,還屢遭打壓。所以,通常看中國的環保前景不容樂觀。」(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21世紀再生能源大挑戰(上)
21世紀再生能源大挑戰(下)
偉華:對中國爆發農民土地產權革命的原因分析與結果預測
中國25000名官員被審計調查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