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中國企業只該賺錢、不該慈善?

唐浩

人氣 4
標籤:

【大紀元6月4日訊】企業與社會,是難以分割的。企業得到了多少,源自於它對社會灌溉了多少。

日前,全球著名的《富比世》(Forbes)雜誌宣布取消「中國大陸慈善企業家排行榜」的專題欄目。一時間,引人側目不已。

箇中理由眾說紛紜,包括:中國企業家捐款低調、為善不欲人知,中國的慈善事業風氣尚未成熟,企業家害怕自己財產露白等等。

百般理由,何者為是?或許一時難以明確。但此刻,卻出現笑談一則,不得不吸引人們的關注。

黨文化思維 扼殺企業的「人本」根基

某知名經濟學者對媒體高談闊論地表示,《富比世》取消慈善榜是件好事,說明外國人對大陸富豪排行榜「回歸了一些理性」。

他滔滔論道,像比爾蓋茲這些大企業家兼大慈善家,都是在企業具有一定規模後,才開始行善。而中國目前的多數的企業,還在壯大階段,需要把資源、精力投入到企業的擴大版圖、四海征戰中。將來,等到企業家財富累積到一定程度,再考慮從事慈善即可。

好熟悉,這種試圖激化中國與外國對立、分化企業與社會的論調。

不禁令人想起,過去中共一直用以迷惑中國民眾的語言:「外國都在妖魔化中國,外國人一直不放棄要顛覆中國社會。」以及「大家要相忍為黨,犧牲自由、人權和金錢都沒關係,等黨壯大了之後,黨就會好好照顧人民的生活。」

這種寄生蟲式的「社會附體論」用在一個踐踏人權的社會裡,來豢養一隻杳無人性的政黨邪獸,或許可行。但是,用在經營自由經濟的企業?

看來,這位經濟學者的書櫃裡少了本關於「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的書。

良知、關懷與責任 換得聲望、支持與財富

「社會是土地,企業是樹,企業從社會吸收人才、市場的養分,葉子與果實落到地面,再度滋養土地,長出更多的森林,企業離不開社會這個土壤。」研華科技董事長劉克振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有感而發地表示。

企業的組成核心,是人。企業的收益根源,是人。企業的成敗得失關鍵,永遠都繫於人與社會手上。企業不能遺世而獨立。

古今中外許多大企業家、大商人,早已體察到「企業來自人心」的人本精神,於是採取了不同的人心經營手法。有人從人心的黑暗面出發,設計各種利誘威逼的手段來逼迫員工就範。有人從人心的光明面出發,對內德治員工,對外廣行慈善。

但不同的企業待人之道,帶來不同的社會反饋。

善惡一念 雲泥之別

麥當勞(McDonald’s),最著名的跨國連鎖食品企業,總是以華麗活潑的廣告來吸引消費者。

但過去以來,麥當勞對內部員工的工資剝削、對食材的選用等等疑雲,卻始終飽受社會各界批評。一名記者深入追查,寫成《速食共和國》(Fast-Food Nation)一書,揭露麥當勞華麗外觀後的幽暗面紗。結果此書大為暢銷,不僅獲獎連連,還長年高踞《紐約時報》排行榜前十名。

此外,麥當勞也因為人權、勞動等問題而在世界各地頻頻遭受各式各樣的抵制與抗爭。過去的「金色拱門」帝國,如今已然悄悄褪色。

沃爾瑪(Wal-Mart),全球最大的連鎖零售業,過去也曾經因為工資低廉問題而遭受抨擊。但在2005年10月,沃爾瑪公開呼籲國會通過法案,提高最低工資;同時放寬公司健保制度的適用人員標準,讓更多員工得以納入健保給付的保護傘;沃爾瑪並以自身悠久的品牌與影響力,與食品業者共同致力開發污染性低的「綠色食品」。

種種體現企業社會責任的作為,轉變了全球社會對沃爾瑪的觀感,提升了沃爾瑪的聲望,也更有利於沃爾瑪在全球各地拓展版圖。總裁史考特(Lee Scott)更被今年五月的《財星》(Fortune,另譯《財富》)雜誌評選為「四大公益CEO」之首。

最為人樂道的是,2005年坎崔娜颶風(Katrina Hurricane)重創美國東南沿海地區後,沃爾瑪和聯邦快遞(FedEx)在美國政府採取行動前,便各自運送大量救援物資前往災區協助當地民眾。頓時間,美國社會對這兩家企業的信任度遠遠凌駕於美國政府,人們相信企業可以有效地解決許多政府忽略、或無法完成的公共事務。

企業社會責任,成了眾所矚目的商業管理議題。沃爾瑪和聯邦快遞,也持續在全球各地發光發熱。

用經濟資本換取社會資本

企業的CSR越高,經濟收益也相得益彰。這個說法,並非空穴來風。

已故的法國著名社會學者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在他的理論中,曾經提出「經濟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等概念。在社會中,每個人一生下來,便在社會中佔據了不同的社會位置,並且握有程度不等的各項資本。而這三項資本可以彼此交換,從而不斷地轉換、提高社會位置。

用企業CSR來做例子,成功的企業握有大量的經濟資本,自是毫無疑問。而當企業參與捐款、公益、慈善等活動,便可以將投出去的經濟成本,轉換成各種名譽、聲望、或地位,這些就是社會資本。企業投資在員工的內部訓練,讓員工擁有更高的知識與技術水平,也是提高整個企業的文化資本。

相對的,更高社會資本、文化資本也可以用來交換、產出更高的經濟資本。亦即,當企業的CSR指數高,企業的聲譽、信用越高,越讓人們覺得親暱熟悉,也就更能吸引消費者購買、使用企業的商品或服務。

前面提到的沃爾碼和聯邦快遞,其他像戴爾電腦(DELL)、花旗銀行(Citigroup)等,在在都是這方面的例證。

企業社會責任 來自道德、善念與人性

世界先進國家對於善盡CSR的企業,也設立許多特別的表揚獎項。而許多研究也發現,CSR越高的企業,往往也越能創造更高的企業營收與獲利。企業社會責任,勢必成為未來全球必修的商業管理新顯學。

如何學好CSR?說穿了,掌握好「道德」、「善念」和「人性」,就掌握了CSR的精髓。

當企業經營者體認到自己對社會所應有的企業道德與倫理,便明白「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永續經營法則。

企業擁有善念,便能進而懂得主動關懷社會、回饋社會,運用企業自己的豐厚財力與影響力,來推動慈善事業,協助處理社會問題,或救助社會弱勢。事實上,這同時也是一種企業對於自己未來前景的綠色投資。

當企業能以「人性」來看待內部員工與外部消費者,便能充分掌握對人的尊重與互動之道,自然不會將員工視同冷冰冰的機器、將消費者視同麻木的掏錢客。尊人者,人恆尊之。懂得尊重員工、消費者的企業,也必將獲得員工、消費者的用心回饋。

「長久以來,很多人一直認為企業從事公益活動,只是領導人的善心,不見得會有實質回饋。但愈來愈多研究顯示,企業善盡社會責任,就像播種,終究會回饋給企業的。」(引自台灣《遠見》雜誌,2007年5月號)

這段話,正是CSR的最佳註解。(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詩:神韻
詩:神韻 人氣 3
詩:春遊
詩:春遊 人氣 19
詩:歸位
詩:歸位 人氣 4
詩:寫意
詩:寫意 人氣 10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