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維個展將畢卡索格爾尼卡以壇城再現

人氣 3
標籤:

【大紀元6月2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琳紐約二十五日專電)台灣藝術家李明維以十七噸沙,在「芝加哥文化中心」展覽大廳地板上放大重現畢卡索一九三七年抗議納粹轟炸西班牙格爾尼卡鎮無辜百姓的作品「格爾尼卡」。花了幾星期才完成的猶如藏傳佛教壇城唐卡的「沙砌的格爾尼卡」,今天已回歸成原點的沙堆。

李明維應芝加哥市政府邀請,在「芝加哥文化中心」展出近年來的四項大型藝術創作。為期近兩個月的展覽以「無常」為主題。

二十三日從黎明到黃昏,李明維邀請觀展者陪同他完成這項行動藝術作品。在眾人腳步的踐踏下,構圖從模糊到不成形。幾把大掃帚揮掃下,「沙砌的格爾尼卡」只存在一些人的記憶裡。

李明維這次也將他參加二零零三年威尼斯雙年展的行動藝術作品「睡寢計劃」帶到芝加哥。二十一日到二十四日,每天晚上會有一位參加文化中心摸彩得中的民眾可以帶著個人就寢前後的用品到展覽館,在佈置成有兩張床的寢室裡與李明維共渡一夜。

曾經在多年前參加李明維在紐約畫廊「睡寢計劃」的紐約時報記者拉森,曾以專文談到她與藝術家在這樣私密的場景裡陌生人之間的互動。

她說,她可以了解李明維要透過這項作品傳達的觀念─共享空間的人們,個人仍有不示於人的部份。在暗夜裡與陌生人共處一室,基於人們普遍希望溝通又對於未知感到恐懼的心理,會如何反應?

拉森定義李明維是位「社會觀念藝術家」。多年來,她一直很注意李明維的作品。她對於李明維作品的介紹也讓其他美國的藝評及藝術圈人士對李明維作品更感興趣。

陌生人來去,每一位過客留下的一些物件只顯示短暫停留的痕跡,在更多的物件堆積下,是不是這些痕跡也愈來愈淡、愈來愈模糊?陌生人因機緣湊巧而短暫共處,起身離開後可能從此不會再見。「睡寢計劃」讓人思索人生中有多少「鴻飛那復計東西」的經驗,也是無常。

展出的作品中有一項是五張攝影作品,紀錄他懷念過世祖母的「陪伴水仙一百天」。這件作品紀錄他在祖母過世後終日與水仙相伴的起居生活。人生無常,藝術家透過虔敬的思念,希望對生死能有透徹領悟。

展期到七月一日的個展,還有一件曾在紐約惠特尼美術館展出的「魚雁計劃」。在芝加哥文化中心的展館樹立了三個大櫃子,觀展者可以在這裡寫信給他想寫的對象,並且自行決定是否封緘或寄出。觀眾可以看到張貼在櫃子上不封緘的信件內容。

這項互動的作品的起源也是李明維對逝者的懷念,希望能對逝者傾吐未盡之言。

看李明維的作品可能不會像觀看一些當代藝術家作品時感官的震撼。可是,觀展時心情的悸動和觀後的深思卻是更深一層的感動。

李明維目前也有一件裝置作品在紐約皇后美術館展出。「四重奏」是暗室裡四台面對白牆的電視螢幕播放單項樂器演奏德弗札克的弦樂作品。

在幽暗的房間裡,沈浸在帶點憂鬱和深沈的提琴樂音裡,螢幕放射的光影,讓人有種脫離現實的感覺。這項作品的展期到十二月二日,若想暫時逃離現實,讓心靈沈靜一下,可以試著走進李明維創造的氛圍。

相關新聞
指手劃腳破《夢》美大亨起訴保險公司
承認吧!你真的厭惡現代藝術
畢卡索兩畫作在孫女巴黎家中失竊
以色列切斷加沙援助 迫哈馬斯接受新停火提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