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6月1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琳紐約十六日專電)「紐約時報」以大篇幅報導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多年來在中國追查導致多人死亡的藥品中毒事件的起源,針對中國出口二甘醇的調查工作遇到諸多困難。
報導指出,十年前美國的調查人員就在中國調查中國製造出口的二甘醇,因為在海地有許多幼童因服用含有毒性的治感冒糖漿,而這些藥品中摻入的二甘醇就是源自中國。
調查人員在追查生產工廠時,遭遇很多困難,在多方尋訪下終於找到出口的公司,可是,他們生產二甘醇的工廠已關閉,公司表示對於有毒藥劑的問題並沒有任何責任。
紐約時報取得當年食品及藥物管理局的備忘錄,顯示最近在巴拿馬的藥品中毒事件發生的情況和十年前類似,都是因為藥品中有毒性的成分,而這些有毒的成分都是由中國出口的化學物質。
報導指出,中國的製造商出口的化學成分,其實在海外幾度轉手,所以,許多購入這些成分來製藥的買主甚至不知道與標示不符的成分是源自中國。
美國疾病管制局的專家指出,這類問題一再發生,因為仿冒的問題很少能確認來源,不法者很少被起訴。
巴拿馬中毒事件的藥品裡的有毒成分經過五次轉售,而當年在海地的情況則是經過六次轉售。國際藥品成分協會的專家表示,在供應的環節中,制度上的不周全就會讓不法者有機可趁,將工業用或是仿冒的成分混充藥劑成分。
當年負責追查中國出口毒劑的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的專員指出,中國已經成為全球主要的藥劑供應來源之一,除非公開且透明化的制度來處理這些問題,有毒藥品仍會是棘手的問題。
一九九七年美國調查人員追查到出口藥劑成分的公司,當時公司的銷售人員表示他們售出的是甘油,產品在海外幾度轉手,必須追查整個供應鏈。由於美國調查人員費時多日才找到出口公司,而生產工廠在追查期間已關閉,調查人員無法取得有力證據,案件也就不了了之。
報導指出,查緝仿冒需要跨越國界的國際合作,目前還沒有任何國際的權責機構。世界衛生組織主管藥品的官員就強調,每個國家都必須自行執行調查工作。
當年調查中國出口有毒藥劑成分的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的專家認為,中國是關鍵所在,中國應採取保護其國內消費者及國際消費者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