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5月9日訊】(美國之音記者:雷祿思2007年5月9日北京報導)中國新生兒死亡率在過去20年裡降低了。不過,國際衛生專家指出,儘管中國經濟蓬勃發展,但是中國整體衛生條件依然很差,尤其是生活在農村地區的70%的中國人口。
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到1990年代開始向市場經濟轉型期間,中國在改善農村醫療條件方面取得了相當大的成績。中國政府加速培訓了一大批赤腳醫生,為農民提供最基本的醫療服務。
*八成醫療資金用在城市*
但是在過去20年裡,中國政府關閉了很多公共醫療設施,大批農村貧困人口現在不僅看病難,而且醫療費還特別昂貴。中國政府把80%的醫療資金都用在城市,剩下只有20%用在中國大部份人口居住的農村。
總部設在英國的“國際計劃”是一個以兒童為中心的國際人道主義組織。這個組織自從1995年以來就在中國設立了辦事處。這個組織的吉姆.莫瑞說,中國農民根本享受不到高質量的醫療服務。他說:“1960和1970年代,村莊還有赤腳醫生。但是現在的一代人還不如他們的祖輩和父輩。”
有關人士說,問題之一是農村醫療人員掙的錢太少,平均每年才65美元,一些醫生只好向病人多收費。
*重治輕防*
中國的醫療系統注重治病,而不是預防,因為醫生發現,看病、做手術比每年的體檢和公共衛生教育要賺錢。
莫瑞說,他在中國農村的親身體會是,村民甚至對一些最基本的預防疾病的措施都不瞭解。他說:“我們做過調查的那些村莊,有良好衛生習慣的家庭還不到2%;大部份人都不知道洗手、刷牙、喝開水的重要性。我們認為,由於政府不重視衛生,因此大部份人也就不在乎,這影響了人們對衛生常識的瞭解和衛生習慣的養成。”
中國政府迫於壓力,加大了醫療衛生的支出,並且出台一項措施,讓人們每年花不到兩美元就可以得到基本的醫療保險。但是批評人士說,保險只限於生病和受傷,根本不涉及疾病的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