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5月8日報導】(中央社台北八日電)中國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後旗近日發現兩條並列且走向相似的漢外長城,專家考察證實這是中國目前發現最北端的長城。
新華網報導,由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所長魏堅等專家組成的考察團,三月底赴內蒙古烏拉特後旗潮格溫都爾鎮巴音努如嘎查(嘎查即行政村)呼仁陶勞蓋山上的漢外長城北線段進行考察,這段長城在離中蒙邊境約十八公里處,一直延伸到蒙古共和國境內。
據測量,這段漢外長城,裏層有六層樓高,外層有六至七層樓高,牆體頂寬二點三公尺,高度一點一五公尺。
魏堅表示,經考證此長城有兩千一百多年歷史,牆體兩側以戈壁灘上裸露的片岩就地取材壘砌而成,中部填砂土碎石,經過多年風雨侵蝕,砂土流失,兩側石砌牆體向中部傾斜。而長城附近山坡上還發現當時修建長城的採石場。
漢外長城不遠處有烽火台,周邊以石片壘砌,中部填砂,烽火台和一處房址相連,房址北牆借用烽火台的南面牆體;其中南牆最厚,東牆北側與烽火台相連處有門,烽火台和房址的牆體砌築方法相同,都是兩側用石片壘砌,中間填砂土石塊等。
對於其中一段不規則長城,專家們各執一說,有的認為是偷工減料造成;有的認為可能正值戰時修建,軍心不穩造成工程未按當初標準修建;還有人認為因山洪沖毀後再修時與當初修建不同;也有認為修建長城時留缺口便於搬運石料,但後來補建與當初修建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