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5月13日訊】(自由亞洲電台申鏵採訪報導)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兩年後將會面臨勞動力短缺!這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一份研究報告的觀點。這份報告說,從勞動力過剩到勞動力短缺將會導致勞動者工資上漲。不過也有學者持不同看法。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日前發表題為《中國就業增長與結構變化》的研究報告說,農村剩餘勞動力是中國勞動力市場主要的資源。目前普遍的說法是中國農村約有三分之一的剩餘勞動力,絕對數約一億至一億五千萬。但是蔡昉認為,這個數字不準確。
根據蔡昉的研究,目前四十歲以下的農村剩餘勞動力,絕對數量只有五千兩百多萬。所以,他認為,目前中國勞動力供給結構,已從勞動力過剩轉向勞動力供給平衡甚至短缺,中國城鄉將普遍出現勞動力短缺現象。
深圳當代社會觀察研究所研究勞工的專家劉開明告訴本台,他從2004年開始就持同樣的觀點—
劉開明:「中國的新增勞動力很多都是從農村出來的,但是現在你到農村去看,該出去的都出去了,沒有新增勞動力了,這種情況從珠三角到沿海地區向內地蔓延。而且非常嚴重。我今年3月份剛到過浙江,在海寧的皮革城,當時那裡的缺工是50%,去年12月份我在蘇州的一個鎮,這個鎮在前面缺大概一萬工人,去年下半年缺一萬五,說今年可能會缺兩萬。」
中國從2004年開始出現「民工荒」,先是在珠江三角洲,後來擴大到東南沿海,現在蔓延到中部地區。劉開明說,人們在計算勞動力人口時,一般是統計16歲到60歲的人口。在中國農村,因為很多原因,40歲以上的人就很難出門打工了,而且現在的工廠一般都是招收二十多歲的年輕人。這樣就減少了很大一部分可以進入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勞動力。另外,劉開明提到,一方面很多工廠招不到工人,另一方面又有很多人找不到工作,尤其是大學畢業生。
劉開明並不認為勞動力短缺會給中國經濟帶來很大的影響。他說,勞動力短缺勢必導致工資上漲。這樣雖然會使中國喪失一些競爭優勢,但是工資上漲帶來的購買力的提高,又會擴大內需,進而帶動經濟。不過,劉開明建議通過改革戶籍制度來穩定住農民工來盡力減少勞動力短缺帶來的影響—
劉開明:「戶籍制度要有一個大的突破,我們要真正地把我們這些人特別是普通的農村來的年輕人當成寶貴的人力資源而不是負擔,把現在的流失率降下來、把現在的工人穩定下來,使工人從生手和半生手為主變成以熟手為主。提高工人的停留時間,也可以僱傭40歲以上甚至50歲以上的工人。」
對於中國將會出現勞動力短缺這一說法,並不是每個人都贊同。美國康州三一學院經濟學教授文貫中就持不同看法。他認為,如果擴大農村生產規模,還會有很多勞動力解放出來—
文貫中:「一個中國農民面對的是幾畝地,而一個美國農民面對的是幾百到幾千畝地,如果你覺得每個農民就是種幾畝地的話,相當多的農民就會是有工作了,但是經濟發展肯定會使得農業的規模擴大。在中國一個人能種幾十畝地的話,就能解放出很多勞動力。」
不過,文貫中所說的擴大農村經營規模的一個前提條件是,農村的土地能夠自由買賣、轉讓,但是這在今後一段時間內還難以做到。文貫中說,還有別的辦法讓勞動力從農村向城市轉移—
文貫中:「即使土地不能自由買賣,不能自由兼併,但是工資在上漲,農民自己也會盤算,如果公司比較核算,他們就會把土地暫時讓自己的親戚朋友、兄弟姐妹耕種,他自己就去打工,所以勞動力還是會被釋放出來。」
因此,文貫中說,2009年不應該是應該是一個中國勞動力從過剩到短缺的分水嶺,而應該是中國勞動力工資開始大幅度上漲的一年。(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