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4月9日報導】(中央社台北九日電)香港「文匯報」今天報導,隨著中國吸引外資方向轉移以及稅收、人工標準等對外政策改變,許多以往慣以中國作為勞力及原材料基地的日資企業開始面臨嚴峻考驗。
報導指出,日資企業作為僅次於香港的中國第二大外資來源,在中國改革開放近三十年的時間裡,充分享受了各種優惠政策。小到新力的MP3、佳能的數位相機,大到豐田的汽車、川崎重工的火車輪船,各種各樣的日貨隨著三萬七千多家日企擠進了中國大陸大街小巷。
然而,連續四年在中日關係「政治冷淡」大背景下,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日本企業,在二零零六年已銳減了三成。
據中國商務部最新統計顯示,二零零六年日企對大陸直接投資降至四十五億九千八百萬美元,比二零零五年減少百分之二十九點五八,出現四年來的首次負增長。
專家分析,其中中國引資政策的改變是重要因素。當擁有超過一兆美元外匯的中國開始抬高眼光挑選更科技、更環保的外資企業並推出一系列相關政策時,許多以往慣以中國作為勞力及原材料基地的日企必然面臨著嚴峻考驗。
在充分享受中國不斷改善的投資環境同時,大量像川崎重工株式會社一樣在中國的日企也慢慢發現,作為外匯儲備額超過一兆美元的中國,近年也在悄然發生著某種變化,開始不再像以前一樣無條件歡迎外商直接投資。
日資企業發現,中國的眼光開始轉向高新科技、高附加值的外資行業,並開始向造成環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的行業投資說「不」。與此同時,外資在稅收、人力等方面的成本也正在增加,以北京為例,最低月薪在二零零二年至零六年間,年平均漲幅超過百分之七。
多間研究分析機構認為,除日本國際投資多元化、第一階段對大陸投資已基本完成和統計未考慮再投資等重要因素外,中國的投資環境變化是影響投資增長率的因素之一。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北京代表處經濟資訊部部長中井邦尚指出,一九九零年代初到兩千年,中國對日企的最大魅力是成本低。但最近兩三年,隨著中國勞動力和土地等方面成本的上升,這一情況已經發生了不少變化。
他進一步說,中國匯率的上調,外資政策的調整以及中國貿易出口政策的調整,都令在大陸的日企,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受到較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