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4月27日報導】(中央社台北二十七日電)鳥類學家最近在中國天津的渤海西海岸,首次發現世界瀕危鳥類遺鷗在中國的主要越冬地。新華社今天表示,這是專家經過十年野外調查的結果。
新華社這篇來自天津的報導指出,這個發現有助於人類了解遺鷗的遷徙路線,因為在鷗類中最遲被發現,遺鷗因此而得名,人類真正認識牠只有約三十年。
根據中國科學院網站介紹,遺鷗分布在亞洲中東部,在中國的內蒙古、河北、山西、北京、甘肅也有牠的足跡,但數量極其稀少。
第一個遺鷗標本是一九二九年在內蒙古弱水河邊獲得。雖然發現者曾認為這是一個新物種,但動物學家遲遲不敢下結論,直到二十世紀七零年代,蘇聯鳥類學家根據在哈薩克境內的繁殖鳥標本,才明確定位遺鷗是一個獨立的物種。
中科院也說,近年來在內蒙古鄂爾多斯發現世界已知遺鷗最大繁殖種群,但也因此引來大批觀鳥者和旅遊者,當地生態環境面臨嚴重考驗。
中國鳥類學會秘書長、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正旺指出,遺鷗在中國的繁殖地主要在內蒙古和陝北地區,但越冬地及遷徙路線對學術界來說,一直是個謎。
張正旺說,調查首次發現遺鷗在天津市大量個體越冬,數量最多的一年達到七千八百八十三隻,這說明天津市的沿海地區已成為遺鷗的主要越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