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20日訊】在這次全國“兩會”期間,教育領域的問題也成了人大代表和“政治花瓶”們──政協委員議論的焦點之一,諸如,義務教育的有名無實、教育亂收費、農民工孩子上學難、由高等學校的盲目擴招而導致的大學畢業生的“畢業即失業”等等問題,當然這些也是中國老百姓關注的社會焦點之一。在大會期間,教育部部長周濟面對記者的提問也頗為尷尬,因為最近傳出了國內部分高等學校即將破產的說法。面對記者的窮追猛打,這位元部長竟佯裝鎮靜,答曰:“部分高校破產的說法言過其實,高等教育的固定資產有5,000多億。”好想底氣不足,而且他說:“教育不會成為第二個國有企業!”
看了這位元部長大人回答記者的說法,我還真有些些糊塗。因為按照《2006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即所謂的社會藍皮書透露,2005年中國高等學校向銀行的貸款總額在1,500億至2,000億之間,雖然還沒有達到官員公款吃喝的總額,但也近似天文數字了。按周部長的說法,粗看起來,高等教育的固定資產有5,000億元,故而,銀行向高等學校的貸款似乎不會象原來國有企業的銀行貸款那樣成為呆帳、壞帳。但我糊塗的地方在於,其一,部長大人所說的5,000億的固定資產的含義到底是什麼?按一般的理解,高校的固定資產當然主要是指學校的教學樓宇、圖書館及藏書、實驗設備與器材、學校的地皮,甚至學校的桌椅板凳等。如果把這些固定資產做了折扣之後,再拿來償還學校的銀行貸款也許夠了,但是!你把這些固定資產都賣掉而換成錢,然後去償還銀行的貸款,那不就意味著高等學校關門麼?如此以來,學生到哪里去上課?難道都把他們趕回家?其二,如果銀行真的來逼你還款,你就真的代替所有學校去還款嗎?其實,中國的高校是分為國家管、省管,還有私立的,你都去還款嗎?何況這幾年來中國高等教育在政府高層以及教育部的瞎指揮下,一些學校盲目擴張,據報導廣西的一個二流高等學校為了擴張,竟然買了4,000多畝土地,這連美國的哈佛大學都要望之興歎了。那麼,教育部也要為這樣的不屬於教育部的學校歸還貸款?
從1999年開始,中國的經濟發展進入滯脹狀態,政府高層想方設法要刺激內需,當時主管教育部的領導、江澤民的親信聽取了一個“海龜”的建議,盲目擴大高等學校的招生規模以求刺激內需,繼之提倡教育產業化;而主管教育的副總理李嵐清鼓吹高等學校以並校來擴大規模,搞所謂的大學園區。於是,幾乎各省省會都建了大學園區,進行瘋狂的擴張。隨之而來的就是一些大學的圈地、建分校,這些當然都需要大量貸款,有的學校甚至幾千萬、上億元的去銀行借貸。與此相應的是迅速提高高校學生的學費,造成貧家子弟無錢讀書,甚至每年都有因為孩子考上大學但卻無力交費而自殺的父母。
高校的盲目擴張、急速擴招,終於造成了今日的局面,一些學校負債累累,不要說還貸,僅僅償付到期利息就已經壓得一些學校喘不過起來。所謂一些高校將要破產的傳言,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現的,並非空穴來風。雖然,正規的高校尚未見破產,但一些民辦高校卻已經關門大吉了。教育部長那句“教育不會成為第二個國有企業”的話頗有諷刺意味。是的,原有的國有企業的僵化體制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紛紛破產,導致大批工人失業、下崗。那麼,如果高等學校破產了,可沒有國有企業那麼好收拾,把大學生拋到大街上,那就不是一般的群體性事件所能約束得了的。大學生歷來是容易沖到大街上去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儘管按照正規的財物核算制度,一些高校實際上已經破產,只是高層深知這其中的風險,才不會眼睜睜地看到高等學校破產。而銀行貸款給高校所造成的壞帳、呆帳只能由國庫撐著,也就是用納稅人的錢來堵這個漏洞。
高等學校盲目擴張以及擴招的結果絕不僅僅是沉重的債務負擔以及高等學校隱形破產的問題。由於盲目擴張以及擴招的結果,高校學生大量增加,從而帶來一系列嚴重問題,諸如,教師工作量的加重,尤其是研究生數量的急劇增加,導師根本無暇具體指導學生的研究,而好象成了人們所說的“牧羊犬”;而學生的大量增加,使本來不足的實驗室、實驗設備更行狼狽。這樣的結果必然導致整個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降低。這才是更為嚴重的問題所在。這就不是幾個高等學校隱形破產的問題那麼簡單了。
當然,擴招的另一個惡果已經顯現,那就是從前年已經開始的大學畢業生的“畢業即失業”,去年已經有百萬之多的畢業生離開學校後無法找到工作,這可是中共建政後幾十年間未曾出現過的,而且,擴招帶來的滯後效應還會在今後若干年表現出來,這可是令高層頭痛的問題,每年上千萬新增加的失業者已經弄得政府窮于應付,而每年新增加的高學歷的失業者更會引發社會動盪。
轉自《民主論壇》(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