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許惠安綜合報導、攝影)基隆市原名「雞籠」,位於台灣本島北端。全市有95%為丘嶺地,總面積為132.7589平方公里,東、西、南三面環山與鄰近縣市相鄰,僅北面一處有少量的平原迎向大海,自古以來即為深水谷灣的海港。
台灣俗諺:基隆雨
基隆雨量是全台灣有名的。台灣的俗諺中有「基隆雨,滬尾風,台北日,安平湧」。即基隆雨多,淡水風大,台北的天氣多變化,以及台南安平一帶海浪壯觀。
另外,「新竹風,基隆雨,卌九日烏」。入冬以後,在強勁的東北季風吹襲下,新竹地區多風﹔而基隆因受地形的影響,迎風面多雨,經常陰雨綿綿,連月不開。卌九,就是四十九,極言時間之久。此外,澎湖人也時常講「澎湖風,基隆雨」,意謂澎湖的風大,基隆的雨多。
另外,「基隆天,雨傘倚門邊」。基隆多雨,出外都得撐傘,所以回到家,雨傘不能收,都得放在門邊,以利出門時攜帶。
基隆在水氣迷濛景致背後,因受到早期戰火的洗鍊有其獨特的魅力:如成為台灣的國際港市、熱鬧的中元祭典、多樣的廟口小吃以及砲台與隧道、岬角與灣澳、漁港和魚市……,在在令人流連。
基隆港自古以來即為深水谷灣的海港。
基隆市位於台灣本島北端,有95%為丘嶺地。
基隆廟口位於「奠濟宮」前。「奠濟宮」建於西元1873年,迄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名副其實的百年古剎。
基隆代名詞:基隆廟口小吃
基隆廟口鄰近基隆火車站,因位於俗稱「聖王廟」的「奠濟宮」前而得名,經過數十年的演變,目前攤位規劃完整,每一攤都有按順序編號,統一招牌。
奠濟宮建於西元1873年,迄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名副其實的百年古剎;奠濟宮供奉的是開漳聖王,是唐朝的陳元光將軍。開漳聖王是河南人,在西元686年奉命平定閩粵有功,因此死後封為開漳聖王。
入廟後可見排列整齊的紅色大石柱,上面刻有敬神對聯,正殿主神前的花鳥石柱則是日治時期建的,因為日人崇尚花鳥之故,龍柱則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所造,展現了中國寺廟的風格特色。
基隆廟口小吃從奠濟宮前的攤位加起來一共70多個小吃攤位,攤位是固定式而且每家都有統一格式的招牌。早年小吃是由奠濟宮前的仁三路開始,後來越集越多,才漸漸往愛四路發展。仁三路店家多自中午便開始營業,愛四路則在下午四點才設攤營業。
仁三路:是基隆廟口最早形成的小吃攤位區,擁有許多著名的小吃,像是泡泡冰、鼎邊銼、營養三明治、蚵仔煎、蝦仁羹、豆簽羹、天婦羅等等。
愛四路:被規劃為流動攤位區,於每天下午4點才可開始搭設攤位營業,雖然是屬於流動攤位,但是大致上攤販們都有固定的營業地點,例如甜酒釀元宵、鰻魚羹、豬腳專家、奶油螃蟹等都在愛四路營業;而在愛四路攤位區後半段則大多是一些服飾、鞋子、生活用品、玩具之類的攤販,民眾可以來此採買新潮的用品。
基隆雨是全台灣有名的,不過,廟口小吃還是吸引遊客不斷湧入。 |
純手工製作的「泡泡冰」。 |
精製的「一口吃天婦羅」。 |
「什錦春卷」素食者也可食用。 |
超人氣的「營養三明治」,記得要先抽號碼牌喔!
|
|
超人氣的「營養三明治」
碳烤攤中的碩大章魚腳及一口香腸,令人垂涎三尺。
華燈初上,縱然下的細雨,遊客亦不失興致的大啖美食。 |
各類新鮮海產,等著顧客上門。 |
|
|
基隆故事館所
此外於2006年重新開館的「基隆故事館所」隱身於基隆文化中心的一角,裡頭介紹基隆的由來、基隆有哪些是台灣第一的資訊、基隆港的歷史、基隆礦產的介紹、基隆新願景的模型展示,鉅細靡遺地將基隆發展歷史已實際的模型解說與文字、圖片說明加以介紹。
「基隆故事館所」提供的礦車、砲台及漁船,將基隆人早期的生活模式及空間,利用真實的呈現及影片的播映帶領觀眾進入懷舊空間。是一處您認識基隆過去、了解現代基隆、探索未來基隆最好的休閒展示館。
基隆故事館所提供的礦車。
基隆故事館中的礦工模型。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