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土生土長山野王*
在好幾十年前的台灣歌壇,一個情操厚實筆者無法躬逢其盛的年代,台南有位作詞家許丙丁曾經寫過一首優美的台語歌詞描寫芒花,大意如下(非原詞排列順序):
「菅芒花白無香,泠風來搖動;菅芒花白無味,生來不著時。……無虛華美夢,無玉葉金枝,無美貌青春,啥人相疼痛。……世間人錦上添花,無人來探望, 世間事鏡花水影,花紅有了時,世間情一場幻夢,船過水無痕, 只有月娘清白光明,照阮的迷夢……。」
這在台灣土生土長的菅芒花 ,確實無香無味只有拼命在逆境中生存下去的堅強,除此之外,它毫無花朵的美貌優勢,永遠生長在最貧賤的土地上。它耐寒、耐熱、耐潮、耐旱,風吹吹不斷,種子隨風散,落土就開,遍野滿山;每年秋冬,荒林野外,滿山的菅芒花生命力強韌的在風中急遽搖擺,奔騰著一片蕭瑟詩意,那是另一種曠野的美感。
|
芒花盛開予人蒼茫、悠遠的感觸,它是台灣山野最具有生命力的美麗植物。(攝影/ 姜昱有) |
*屯墾精神的最佳寫照*
有人說菅芒花在夕陽中最美,也有人說菅芒花最美的是它將開未開的淺紫顏色,也有人說芒花在襯著墨藍色黑夜裡的月光下時最美,還有人說最美的菅芒花,是它凌空飛揚花絮的鏡頭。人到最後還聯想到,是否人的命運在某一程度上也像芒花的種子一樣,隨著因果的風在宇宙飄流……。就像那秋冬回歸寂寥的素顏大地,所有繁華都已離析,唯有芒花的儉樸真實兀自挺立。
秋末冬初綻放的芒花,主要是在植株葉背有白粉狀綠色特徵的白背芒,它在物資貧乏的年代簡直全身是寶,對早期渡台屯墾的先民來說,芒草能拿來使用、拿來食用還能蓋屋、保暖,正是人們在貧苦大地上經歷劫掠之後的希望所在,它成群生長,並且能夠適應高鹽分的土壤,在過去歷史中,篳路藍縷的屯墾之路絕對少不了它貢獻的身影(下有專文將予詳述)!
芒草也是良好的護坡植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它提供了許多生物生存的空間;不論是鳥類在芒草上築巢、覓食,或是作為蝶類食草(芒草是台灣幾十種蝴蝶幼蟲的寄主植物呢),許多生物都倚靠著它欣欣向榮的身影生活,所以芒草的草原就代表著牠們溫暖的家。
芒草群提供了許多生物生存的空間。 (攝影/ 朱瑾 )
*古今人世悲歡寄寓*
也許是秋冬時節大地還原的顏色太過樸實無華,貼近內心的空曠處,芒花它彷彿搖曳著人們無法矯飾的夢想;在兩千多年前周代的樂歌集《詩經》裡面,在西周後期的作品《小雅》中,就已經看見了芒花它在那遙遠年代的身影與惆悵,〈秦風蒹葭篇〉有一首膾炙人口的樂歌大意(非原詞排列順序,其中的『蒹葭』二字指的就是荻草類植物)是這樣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蒹葭淒淒,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意思是在芒草繁盛的凝霜白露中,我所喜歡的人在水的另一邊啊,……在芒草濃郁中,葉上的白露未乾時,我心中想念的人還是在河的岸邊,……看芒草亮麗遍佈著,白露猶存殘跡,而我心中想念的她依舊是在河岸上……整首詩都在秋意深濃中相思無限的找尋她的身影,但儘管盤繞縈迴的情絲綿長,行過這條遙遠又漫長的道路後,這有情人還是只能站在遙遠之處,隱約的看見伊人倩影而已啊!
秋風起兮,兩千多年前的先人情絲承傳至今,現代人依然拿芒花的蔓生荒野大作文章,因為這秋意深濃的芒花,就算所求不得,也不屈從命運,它為了理想與卑微的生存願望,性格堅韌、屹立不搖的芒草可是永不放棄!所以從過去文人以菅芒花「無香無味」的特質,比喻出自寒門的貧家女開始,更多時人用以形容「為子女犧牲奉獻的苦命寡婦」,總歸是借用菅芒花一樣堅韌而博愛的特質,比喻所有努力生存的刻苦女性所擁有的難得節操吧!
|
芒花能在向陽開闊的破壞地上快速生長,同時在生態上具有水土保持的功能,是良好的護坡植物。(攝影/ 李光琳 ) |
*芒草品種和蘆葦不同款*
其實在台灣,嚴格說來一年有三個季節有芒花,最早是在五月節前後(農曆五月五日端午節),葉背完全是綠色的「五節芒」就已經在春末夏初的低海拔地區開花了。這種芒草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高度可達三公尺!也因為一直以來芒草品種不易讓大眾辨別,所以有人甚至以五節芒作為所有芒草廣泛的總稱,那就與事實相違啦!
接下來是夏秋交際的八、九月份,這時正大規模的在各河川的河床上開花,把台灣的河川景緻渲染成雪白世界的是「濱芒花」(又稱甜根子草,因其根部嚼來有甜味而得此名)。這獨佔在河床沙洲礫石上的濱芒花的花序因為有絲狀毛,所以會呈現出迷人的閃亮銀輝,輕柔的羽白細緻柔美,成熟時的小穗還會脫落隨風飄散,那絲穗翩翩飛揚於天空的景況更是別具美感!
其它芒花陸續上演「秋舞」大戲,挑大樑的演員將由高山往平地下的溫差順序登場,與「濱芒花」時節相同,率先演出的是生長在高海拔,植株比較纖細的「高山芒」,九至十月後是生長在中海拔雲霧帶上下,葉鞘上佈滿纖毛的「臺灣芒」上場,再來十月份後是住的更低一點的主角壓軸,也就是在低海拔山區分布最廣,葉子背面為白粉狀綠色的「白背芒」!所以我們一般秋季所謂的「賞芒」活動,賞的應該都是它。
高山芒植株比較纖細,花絮也比較短。(攝影/ 林遠志 )
最後我們來分辨一下這「百年懸案」,也就是說蘆葦跟芒花到底有何不同?簡單簡單,重點只有幾個吧!
一、蘆葦可以說是水生的(半濕生植物),而芒草是陸生的(旱地植物),蘆葦通常在淡鹹水河口沼澤溼地、沙洲或河堤等地發現。
二、因為蘆葦具有地下莖之故(像蓮藕一樣),所以會一根一根的長出,莖桿就顯的不太密集。同時蘆葦莖中空,花穗呈現黃褐色。
三、而芒草本身是實心的,並且都是一叢一叢密集的長出,同時芒草葉的葉緣還因為含有矽質,堅硬的鋸狀小齒會割人,因此這些特徵上的不同,將足以讓您日後「頗具慧眼」啦!
這不是芒草,這是蘆葦的一種喔!叫做開卡蘆:高大,花為密集的圓錐狀花序。
*實用的芒草*
芒花與先民的生活文化息息相關,聽說當年還因為需求太殷,曾經在日據時代以作物的身分廣為植栽,這真是讓人難以想像!尤其台灣如今民生富裕,早已不再是「以農立國」的情境,人口只有對岸的五十分之一的台灣國民,所得平均水準現在卻有中國的二十倍,所以對於何為真正的貧下中農生活,台灣人民早已完全無法體會了。
那麼,到底先民拿它做何用途呢,以致對芒草的需要量這麼大?我們也借此重溫一下先民篳路藍縷的生活史,以下是芒草當年的十大用途︰
一、修葺屋頂︰當時人們所居簡陋,芒草是早年生活最重要的建材,茅草屋比比皆是,所以每年人們都趁著夏末初秋天乾物燥的時機,左鄰右舍互相幫忙,趕在秋涼之前葺頂完成,以免冬雨屋漏不幸。
二、芒草桿編牆壁:芒草莖部相當堅韌,是代替竹子用來建築的好材料,所以早年鄉間的茅屋,有些就以芒草桿為材料,編好後再糊一層黏土補強當牆壁。
三、芒草或稻草曬乾當睡墊︰因為當年公衛體系尚未建立,每個家庭自然都生育眾多小孩在棉被不敷使用的寒冷冬季,以曬乾的芒草當睡墊是常有的事情。
四、製作掃帚貼補家用︰在塑膠製品未發明以前,農家的業餘收入之一,就是將芒花收割後綁成掃帚,當然不限芒花,蘆葦和開卡蘆的花絮也可供掃帚使用。
五、當菜吃︰芒草可實用的部分有芒草筍(挖掘其嫩筍)、芒花心(抽出花軸細嫩的部分)等,民以食為天,芒草能吃是當年貧苦家庭的一大福音。
六、當牧草養牛︰聽說有農業研究報告表示,芒草是非常優良的牧草。當年家家戶戶都會在秋冬割很多的芒草,捆紮好排列整齊放在牛欄旁備用。
七、農業用途︰以芒草桿來搭瓜棚、豆架替代竹子,也在收割後提供種植菜蔬的舖設田畦之用,保暖、避免雜草叢生又環保。
八、圍籬、籬笆使用:田地裡種植的作物、蔬菜都會擔心家禽家畜進入破壞,所以農家也將芒草莖稈砍下圍籬笆,阻隔動物破壞作物也可防風。
九、染料功能:芒草葉子取材容易,可提供黃褐色染料,在化學染料興起前,人們曾經使用它來染色,當時雖然費時費工但畢竟是沒有環境污染的一個好辦法。
十、玩具功能︰早年的孩童幾乎人人都會玩草編,菅芒草的葉是平行脈,撕裂開可以編織蚱蜢等,所以手巧的孩子往往得到大人讚賞,也為成長後繁重的大人工作(編掃帚、編牆壁、編圍籬)奠定了一個技巧性的基礎。
萬物與人相生相依(攝影/ 朱瑾 )
回顧完芒草與先民生活緊密相依的一頁歷史,下次您在野外再看見芒草,您怎能不對它心生敬意!在讚嘆天地有情,萬物與人相生相依之餘,我們自當更加惜福敬謹。芒草千百年來要教會我們的,就是要我們堅韌踏實的生活在每一天得之不易的生活裡,跟每一塊得之不易的土地上,樂天知命。@*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