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月21日報導】(中央社台北二十一日電)內蒙古自治區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今天表示,截至二月二十日上午,黃河內蒙古段河水已解凍超過一百公里,解凍時間提前超過歷年。
受到今年氣溫偏高影響,黃河內蒙古段在二月初起逐漸解凍;氣象資料顯示,沿黃河地區二月份的氣溫較往年高出攝氏零五度到一度,提前解凍應是預料中事。
內蒙古自治區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主任鄭春茂在內蒙古新聞網站介紹,今年黃河烏海段在二月九日起出現解凍現象,使全線封河的紀錄只保持了十四天,是有記載以來最早解凍的一年。
今年黃河封河總長度八百一十五點九公里,其中內蒙古段七百二十公里。
黃河解凍在沿途帶來另一層隱憂,就是浮冰可能破壞河床、橋樑甚至沿岸住家等「淩汛」問題。
淩汛是黃河特有汛情,由於黃河在寧夏、內蒙古河段及下游河段,都是從低緯度流向高緯度地區,每年河水冰凍、解凍時間不同,當低緯度地區未冰凍河段的河水流向高緯度地區冰凍河段時,受河中冰壩阻擋,就可能發生巨大浮冰破壞、漫灘、決口等淩汛。
內蒙古自治區等各級政府日前已發出緊急通知,要求沿黃河各地、各部門做好加強堤岸檢查、注意水情變化等防汛工作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