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覺:泥土與灰塵

——海峽兩岸人權狀況漫議

張成覺

標籤: ,

【大紀元12月27日訊】

台灣的民主人權
是以鮮血和眼淚澆灌長大的樹
風吹過
留給代代自由的馨香

這是『台灣人權景美園區』常設展《導覽手冊》封面的詩句。該園區於今年12月10日開幕,是繼綠島之後第二座人權記念園區,坐落在原戒嚴時期警備總部軍法處看守所原址。所謂戒嚴時期,是指1949年1月19日台灣當局頒布戒嚴令起,至1987年7月15日解嚴為止,歷時約38年半。

作為一個在『新中國』生活了39年的香港人,參觀園區之後,自然由衷地欽佩當年那些勇敢無畏的鬥士,他們面對強權堅持抗爭,為台灣終於邁上民主法制的康莊大道,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與此同時,我對廣大台灣同胞也充滿敬意。因為,我想起了魯迅80多年前一次講演中說的話。

那篇講演題為《未有天才之前》,談的是當時文學藝術領域乏善足陳,民眾不滿。魯迅認為應先著重提高民眾素質,他講如把天才比作喬木佳卉,那麼民眾便是其賴以成長的泥土。可是彼時的民眾卻並非泥土,而是灰塵!我覺得,此刻台灣民主人權的大樹,正是植根於當地同胞所形成的沃土。這就如同上世紀90年代的蘇聯,一夜之間發生巨變,綿延74年的赤色帝國大廈頃刻坍塌,自由馨香之花迎風怒放。那是俄羅斯`烏克蘭等國億萬民眾的心田培育出來的。

相比之下,由於毛的暴政,直至70年代中期,八億大陸同胞都蛻變成愚民,除了『馬克思加秦始皇』那個孤家寡人的腦袋,別的幾乎全部停止思考。這時的民眾,同20年代魯迅所說的狀況,沒有多大分別。或者更準確地說,是等而下之了。事實上,自晚清到民國初年,中華文化的積澱仍存葆有若干精華,可喻之為土壤中尚存小部份團粒結構,從而使自那時至抗戰勝利的20年間,在各個領域都出了一些大師,諸如蔡元培,胡適,華羅庚,錢三強,徐悲鴻,梅蘭芳以及魯迅本人,等等。可是49年毛入主中南海之後,大師安在哉?長期洗腦的結果,民眾徹底『灰塵』化了。改革開放之後,雖也湧現不少民運精英,但到底缺乏沃土的滋潤,難望出現參天大樹。這不僅無法與前蘇聯相比,較之台灣也差一大截。或許目前風起雲湧方興未艾的維權運動,可以加速群眾的啟蒙過程。但無論如何需積以時日,短期內未可樂觀也。

另一方面,毛蔣對人權的根本取態,其實亦判若天淵。概言之,則蔣雖獨裁,其政權總還屬於私有制的代表,繼承的是孫中山先生的施政理念,尤其抗戰勝利前後,多少還講一點法治。49年初開始在台實行戒嚴,有其歷史原因。其間,確曾出現『白色恐怖』,但比起毛在大陸所搞的紅色恐怖,可謂小巫見大巫。據說綠島最多關過一千多政治犯,而毛僅在52年之前的土改及鎮反中,殺的地主`『反革命分子』就不下幾十萬,關的最少也有數十萬。

最重要的一點是,毛無法無天。他非但實行個人獨裁,還喜歡玩什麼『群眾專政』的把戲,由毫無法律知識的暴民胡作非為,草菅人命。1980年台灣的『美麗島』軍法大審,還允許律師團出庭,為被告辯護。毛治下的大陸,就絕無此事。『美麗島』案受難者家屬中,有三人分別於80和83年當選國大代表,或立法委員。這表明蔣介石的兒子蔣經國,逐步跟上時代潮流,與國際接軌。幾年後,他順應民意,取消戒嚴,開放黨禁,向民主憲政的道路跨出一步又一步。

總之,大陸與台灣是兩個世界。寶島的沃土滋養的民主人權大樹,無疑可以抗禦十二級的強颱風,巍然挺立在東方,於世界民族之林為炎黃子孫爭光。至於海峽這邊,民主人權的幼芽還在掙紮出土,近期前景如何,言之尚早。《總理遺囑》雲:『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82年過去,大陸連自由還談不到,民主就更遙遠了。所以,務須時刻牢記孫中山先生的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繼續奮鬥不息。

轉自《新世紀》(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古金男:看兩岸憲法對人權之保障
成都上萬社區居民選舉出現大規模舞弊
波蘭召開人權會議 特邀法輪功代表出席
庫克雪山聖誕節歡迎人權聖火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