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1月17日訊】(美國之音記者:王怡茹2007年11月16日台北報導)美國國防部長蓋茨結束了亞洲訪問。在中國方面,美國前負責亞太事務的副助理國務卿薛瑞福認為,美中軍事關係仍然停留在20年前的互動模式,並非蓋茨訪問的重點;相反,美國和日本以及韓國的關係目前陷入困境,因此才是蓋茨訪問亞洲的重心。
*薛瑞福:美中軍事關係仍停留在20年前*
美國前負責亞太事務的副助理國務卿薛瑞福11月16號在台北時報上針對國防部長蓋茨的亞洲訪問發表評論。薛瑞福指出,蓋茨針對中國訪問所發表的聲明毫無新意,可見美中軍事關係仍然停留在20年前,不然就是因為兩國互信不足以及缺乏共同目標造成進一步發展的限制。薛瑞福認為,中國並非蓋茨亞洲訪問的重點。
*薛瑞福:美國與亞洲盟國關係日趨緊張*
薛瑞福說,相反的,美國與其亞洲盟國的關係日趨緊張,包括菲律賓、泰國,特別是韓國和日本對美國近年來將重心轉往中東地區感到憂心,因為這些國家認為美國缺乏高層級官員參與亞洲的工作,而且缺乏長期性。他說,他們擔心一旦亞洲爆發衝突,美國可能缺乏基本反應能力,態度也顯得會前後不一,甚至不可信賴。
薛瑞福說,此外,各國內部的政治發展也使得這些國家對美國產生懷疑。觀察家認為,韓國領導人的世代更迭是造成韓國對美國觀感改變的關鍵因素;韓國新任領導階層大都沒有經歷韓戰的洗禮,對美國的情感不如早期領導人深刻。
薛瑞福在文章裡說,日韓兩國也認為美國高級政策制定者近年來的錯誤造成了亞洲盟國的困擾。對韓國來說,美國一方面拒絕與北韓直接對話,同時又出兵攻打和北韓同為所謂的「邪惡軸心國」成員的伊拉克,使得北韓感到不安全和恐懼;韓國也對美國一再公開表示韓國無法處理朝鮮半島問題感到不滿,許多韓國人甚至將美國視為比北韓還要嚴重的安全威脅。
他說,在日本,很多日本人認為美國國會關於對慰安婦的決議案是對東京的一記耳光,日本也認為美國拒絕討論向日本出售F-22戰鬥機是懷疑日本保護敏感軍事科技的能力。但是,他說,最嚴重的是,日本認為美國在朝核六方會談中忽視了日本的利益,偏袒北京。薛瑞福說,從1945年美國對日本投擲原子彈之後,核武器問題向來是一個禁忌,但是日本民眾現在開始公開討論獲取獨立的核武能力,顯示日本對美國的信心日益降低。
*薛瑞福:美國需加強與日韓等關係*
美國前負責亞太事務的副助理國務卿薛瑞福強調,美國和亞洲國家的結盟維持了亞洲地區過去50多年來的和平,如果關係減弱,將威脅到亞洲的穩定和未來發展的前景,而日本是美國在亞洲最重要的夥伴。
薛瑞福指出,日本不僅經濟力量全球排名第二,對世界各國和包括聯合國在內的國際組織提供的捐款也僅次於美國。美日兩國的協定允許美國領導人在認為必要的時候在日本領土駐兵。薛瑞福認為,這樣的安排是美國在亞太地區唯一能夠影響地區安全的計劃,其中當然包括了台海危機。
*專家:美中軍事上仍缺乏互信*
台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中心亞洲暨太平洋研究所所長金榮勇也認為,美中雙方在軍事方面仍然缺乏互信,導致關係無法突破。
金榮勇說:「美國和中國彼此互信仍然有問題。美國一直懷疑中國為甚麼要兩位數的擴充國防經費,包括(中國)試射殺手衛星。這些似乎都可以看出來美國對中國的做法有很深的疑慮。」
*專家:美日韓三角關係逐漸改變*
金榮勇指出,美日韓原本穩定的三角關係逐漸改變–韓國總統盧武鉉不願意在這個三角關係中居末位,而選擇在朝鮮半島事務上擔任平衡者的角色;在日本,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原本親美的立場也不復見於後來的安倍晉三和福田康夫首相。他說,盟友的鬆動,加上中國的威脅,使得美國必須加強與東北亞的關係。他說:「美國很擔心東北亞的情形。假如他不趕快把日韓的向心力拉回來,等到中國真正坐大就為時已晚。」
台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中心亞洲暨太平洋研究所所長金榮勇認為,中國在東北亞目前的形勢當中取得利益,北韓的穩定有利於中國的持續發展,中日韓三國經濟整合也為中國的經濟造成貢獻。但是,他說,對台灣來說這卻是一個警訊,因為日韓兩國不可能改變一個中國的立場,台灣最重要的盟友仍然是美國,因此新任的領導人應該要盡早恢復與美國的互信。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