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1月13日訊】(自由時報編譯盧永山/特稿 )為了避免交易員大舉拋售美元,導致本國貨幣飆漲,哥倫比亞、印度和南韓等國央行開始祭出外匯管制措施。
哥倫比亞央行規定,外資在購買股票和債券時,必須在該國央行存入40%的保證金,為期至少六個月。印度央行推出新措施,抑制外國基金經理人的投機行為。南韓央行開始調查遠期外匯交易,以打壓已升至十年最高的韓元。
各國央行和財經部會沒有利用外匯存底或升息來影響外匯市場,反而設下障礙,防止美元持續貶值,傷害本國企業獲利和經濟成長。
今年以來美元對主要貨幣已下跌10%,創2003年以來最大跌幅,但美國財長保羅森依舊重申,支持強勢美元政策。
德意志銀行駐新加坡分析師拜格表示:「各國央行努力尋找方法來干預本國貨幣,但若干計畫根本行不通,而且相當異想天開。」
美國房地產市場跌幅創16年來最大,迫使美國聯準會降息兩次,導致美元重貶,美國卻沒有阻止美元跌勢,今年美元對加元已貶值19%,美元對巴西里爾貶值18%。
上週五美元對歐元貶至1.4752美元,創歷史新低紀錄,週一回跌至1.4673美元,美元對日圓週一亦貶破110日圓,創一年半來最低。
摩根士丹利貨幣研究部門主管任永力2日表示,美元的貶勢可能演變為劇烈的修正,迫使美國、歐盟和日本財金當局聯手進行干預。
目前並無太多跡象顯示,美元的貶勢會傷害美國經濟成長,美國第三季經濟成長3.9%,創2006年3月以來最佳,9月通膨年率為2.8%,9月貿易赤字縮減至565億美元。
美元疲軟不振,卻導致南韓和印度等出口市場遭到重創。韓元過去一年升值3%,導致南韓現代汽車股價下挫9%,在美國的銷量也出現衰退。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