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0月11日訊】在最近的新聞報導中,有2則蠻有意思的新聞。1則是台灣社會M型化,連帶影響到求職也趨向「M型化」。好學校、熱門科系學生工作更好找;冷門學校、科系學生則愈來愈難找工作,待遇落差且愈來愈明顯。調查並顯示,24%的社會新鮮人連面試機會都沒有,社會現實冷暖,求職新鮮人感受最直接。
另外1則是,雖然日本這一代年輕人似乎被貼上了欠缺獨立能力的標籤,被稱為「下下籤世代」。不過,部分新世代年輕人卻已破繭而出,擺脫父母庇蔭,不走傳統老路。如證券金童、房地產達人、年薪數百萬的汽車業務員。
看到這2則報導,不禁想到「天生我才必有用」、「莫等閒白了少年頭」這2句勉勵人的話。所謂「每一塊地總有一粒種子適合,讓它發芽、成長、茁壯,也終會有屬於它的一片收成。」社會新鮮人愈來愈難找工作,的確令人同情。雖然「找工作難」有千百種理由,不過,問題的關鍵還是在當事人自己。
第1則新聞所說的「好學校、熱門科系學生工作更好找;冷門學校、科系學生則愈來愈難找工作,待遇落差愈來愈明顯。」與前不久新聞報導依據專家調查指出的「高學歷高失業率」正好印證出好學校、熱門科系對於求職找工作,此時更占優勢,反映出高等教育之間落差擴大。
再依據職場實際情況分析,「找工作難」往往與當事人自己的心態有直接的關聯。例如:不能吃苦,不想吃虧,想一步登天,最好是能夠找到「事少、錢多、離家近」的工作。以至於眼高手低、曲高和寡,高不成低不就的磋跎,延宕了許多可能的機會。社會新鮮人不要忘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每一個成功人物光鮮亮麗的背後,往往都有一段艱苦學習、奮鬥與成長的過程。如果不要挑精揀肥,把一開始的工作當成學習與磨練的歷程,相信許多工作機會都將成為可能。而職場上「人求事,事求人」的失衡現象,必然也會有所改善。
而第2則報導指出,日本「下下籤世代」部分已破繭而出,成為職場達人。觀察台灣,各行各業也都有表現傑出的年輕人。所以,能不能破繭而出,能不能由「下下籤世代」蛻變為「上上籤世代」?實無關乎環境或國籍,關鍵還是當事人自己。有志者事竟成,有為者亦若是。就像一粒堅韌的種子,堅信總有一塊地會適合它,讓它發芽、成長、茁壯,也終會有屬於它的一片收成。
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後有非常之功。有才能的人,就像錐子一般,放在袋子裡,遲早會破袋而出。正所謂「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社會新鮮人又何必因一時的得失而懷憂喪志,甚至抑鬱不安!
東漢光武帝有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職場失利,或許正是進德修業充實自己的最佳時機。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能夠在道德修養上不斷精進,才是做人成功與未來事業發展的根本。
有道是:「人生浮沈千古事,心中懷抱青雲志,凡事若能退步想,海闊天空任君行。」◇(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