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0月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黃季寬台北特稿)中共近年來改進黨內幹部選任制度,透過基層黨員推薦、公示等方式,增加黨員對幹部任用的參與感,未來這種發展趨勢能否持續並擴大還有待觀察。
據了解,近兩年中共在選用幹部和十七大黨代表的過程中,採取了一些以往沒有的具體做法。其中包括:基層黨員可以推薦自己認可的人員成為候選人,幹部上任前要經過公示,讓大家無記名反映意見,還要通過試用期的考驗,再經過黨委會議投票表決。如果是重要職務,還要由上級單位派工作組對候選人進行考察。
北京市一個單位的工作人員表示,他們單位在公示期間,有人指出意見箱放在監視器可以看到的地方,這樣誰敢真的提意見,結果負責選務的單位很快就把監視器遮起來。
此外,十七大黨代表的選舉,採取了百分之十五的差額選舉辦法,這比十六大時增加了五個百分點。
據悉,有的單位的領導幹部如果在差額選舉中沒能過關的話,就要離開行政領導崗位。
對於這些措施,北京市也有基層黨員表示並不知情,在他們所工作的單位,並沒有完全實施,通常就是選上級指定的提名人選。
此外,這些措施尚未全面推行到各個層級,公示等做法如何在大範圍的選舉中發揮作用,如何在這些過程中避免挾怨報復或羅織材料,也都是有待探討的問題。
更重要的則是,這些做法並沒有改變中共一黨專政的體制,中共仍然不允許非共黨人士挑戰其地位,也拒絕走三權分立的道路,使得上述選任幹部的一些新辦法究竟能產生什麼成效,還是個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