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月9日訊】在我們這個充滿變數的時代裏,如果只看得見表面的平靜和蕩動的瞬間,那就錯了。事實上,在危機四伏的周圍,總是活躍著那些貪婪的、狡詐的、陰狠的、毒辣的幽靈一般的靈魂,他們可能是高權位、高名位、高智商的體面人物,也可能是向來默默無聞、忍辱負重的一般民眾。
就在今早起床的一刹那,一個舉報電話在我家中響起。舉報人是一位樸素的農村婦女,其所述事實是:她和丈夫外出打工,市政府對包括她家在內的幾十戶險情地帶的人予以救濟,每戶10,000元。她家中無人,只有遠親為她看守房屋。這位遠親趁此機會,索要她的身分證,並領取10,000元救濟款據為己有。她回來後與這位遠親多次交涉無果,反而遭到遠親的咒駡、耍狂、耍霸、耍潑,非要強佔這10,000元。一件平凡事,竟拖了兩年時間未予決斷。10,000元對於這些貧窮者而言,絕不是個小數目,已夠得上起訴刑民兩責的了。大家都是貧苦者,但一旦好果子來了,就要非法強佔、六親不認。這種問題,在中國廣袤農村並非鮮見。這就是我所說的那些「幽靈一般的靈魂」。
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用意去關注、去積累、去解構,但即使是只為自己一個人活的平凡人,也能時不時地感受到這樣一種危險的社會氛圍,到最後更成為對社會的基本態度,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世界觀」、「社會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樣的哲學思維從古沿襲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更成為某些教育、宣傳、馴化工程當中的一部分。有個媒介能夠給我們同樣的時代寫照,它們來自於我們的現實生活,以藝術、演繹等方式,向我們展示著當今的社會狀態,這就是充滿尖銳矛盾的寫實性電視劇。
在那五光十色的電視螢屏上,我們不止一次地看到了腐敗,看到了武力,看到了貪欲,看到了控制,等等。越深入下去,就越感到這樣的狀態恰恰如同我們「正在」生活的這個狀態。我關注著那些法治劇,在正義與邪惡之間,在白道與黑道之間,在喜劇與悲劇之間,在幸福與淒涼之間,在有序與無序之間,我感受著另一種真實,並總以批判的眼光觀看著這些可能讓我們永遠信以為真的「內幕」。下面,我們就開始吧,我點到為止。
其一、《公安局長》,導演:張國慶。這是一部在公安體制內獲得認可的少見的佳作。一般的員警電視劇,總是處於「學員警」的地步,在許多細節方面非常幼稚。由於大量感情戲的加入,更使之失去了本身的意義。
而這部電視劇的可信之處在於:
第一、毫不掩飾紛繁複雜的無序社會狀態,包括前任腐敗官員的醜陋行徑,一盤散沙、一團靡爛的員警隊伍,可謂一應俱全;
第二、公安局長李西東的硬漢色彩,有著共產黨特有的霸氣、強硬、辣手,從「穩定」的角度說,他做到了恢復社會有序的努力,並且在與黑社會組織的較量中,具備了敏銳的洞察力和強烈的征服欲;
第三、由實力派演員柳雲龍飾演的黑社會老大,具有更為深層的複雜性,他具有相當的文化功底和商人氣魄,對於中國政治結構和經濟規律瞭若指掌,對於政府運作、官員矛盾、世態民情頗有把握,並以大學客座教授的資質和著名慈善人物的光環,掩飾著自己不為人知的黑社會領導事實。其人物形象之豐滿,已經將過去的「黑白分明」全部打破。
即使站在共產黨的角度來看,這部電視劇也稱得上異數,它讓更多人瞭解到統治者自身的內部權力鬥爭,瞭解到統治者自身的腐敗問題,更瞭解到犯罪者值得同情乃至欽佩的某些特點。我喜歡這部風格硬朗、絕不囉嗦的電視劇,作為正劇,它改變了過去那種只是「製造黨模」的路數,並將真正的矛盾所在,致力於一個足夠複雜深刻的社會本身。
其二、《公安局長》(第二部),導演:金韜。拍攝背景在中國東北,那裏的人民沒有那麼多話,但內心的「糙勁」卻不小。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公安局長黎劍不再是硬漢色彩,而是儒雅的文質彬彬者。
這裏面,同樣有為黑社會充當保護傘的公安局副局長、市政府副市長,至於為什麼都是「副」,這可以說是導演有意的安排和妥協。此劇節奏感差,但情節安排卻非常戲劇化,矛盾也涉及得比較多。諸如:黑社會之間充滿爭鬥,公安局內部充滿爭鬥,黑社會行事詭秘、荒誕但頗有內部規則,公安局領導與政府領導存在矛盾,等等。
這位公安局長,面臨著與民眾、領導、部屬、家庭、對立面等多重複雜矛盾。最後,其妻徐蕾在歹徒報復中犧牲,這一點更加重了公安局長的悲壯色彩。公安局長的整個形象無疑是豐滿起來了,並從中暴露出內與外的諸多問題所在。打黑,意味著敵我之爭,是職業要求;反腐,意味著政治鬥爭,非職業要求。在職業層面,沒有什麼可說的;但在非職業層面,問題就大了。一個既要對外也要對內的公安局長,幹起來非常艱難,這一點特別要求對心理變化的展示。正因為此,此劇的最大缺點也就暴露出來了:太軟,太柔和,太逃避,不敢大刀闊斧地展示作為政治層面的公安局長,而是多借助文雅的手法來講述這種一般人不敢碰的衝突。此外,黑社會與保護傘是打掉了,但它們還是會重生,這個「春風吹又生」的種子沒有被消滅掉,這是留給我們最大的深思。
其三、《公安局長》(第三部),主演:馬躍。這部緝毒打黑電視劇,有很強的好萊塢色彩:第一,販毒、運毒網路國際化,緝毒網路也趨向國際化;第二,中國地方黑社會風起雲湧,此消彼長,各占山頭,各領風騷,此種狀況只能在過去的香港電影中看到,但今日已經在大陸落地生根,並且發育成熟;第三,公安局副局長胡勝利成為指揮各個黑社會組織的人物,已不是簡簡單單的「保護傘」的角色。
除了沒完沒了的感情戲之外,此劇可圈可點之處還有很多:員警臥底于黑社會組織當小馬仔,黑社會臥底于公安局當刑偵支隊隊長,黑社會組織層次、檔次分明,境外毒販暗渡陳倉,等等。黑社會的具體犯罪手段也趨向多元化:有控制碼頭,欺行霸市,徵收靠岸費、保護費、看場費,成為「地下公安局」、「地下稅務局」;有暴力收賬,使多名事主致殘,成為「第二法庭」;有放高利貸,開地下賭場抽頭;最厲害的是,與美國地下毒品市場掛鈎,通過大陸、香港、緬甸、越南等地的環節,一環一環地運輸毒品。這說明,傳統黑社會已經發生銳變,新型犯罪手段和國際犯罪手段已經進入中國。
當前的黑社會,已經真正談得上「黑」,也談得上「社會」,民眾儼然面對著幾個政府、幾個法院,飽受其苦。在這個新型遊戲規則裏,其內部運轉神秘莫測、深度隱蔽,對外則是聲東擊西、偷龍轉鳳,非一般能量者所能企及。公安局長李佑軍為了緝毒打黑,不但身陷類似現代企業管理模式的黑社會圍攻,並且遭到腐敗官員與一心照顧「招商投資」者的經濟官員的政治打擊,前公安局長更是遭到暗殺。面對如此重大的政治案件、黑社會案件,倘若沒有公安廳長的鼎力支持,李佑軍絕對被打垮——在對李佑軍的展現中,本劇確有一定的神化色彩。但總的來說,這個黑社會的具體演變狀態非常重要,這是此劇最大的價值。
其四、《黑洞》,導演:管虎。管虎是我推崇的大陸導演中的第一人,《黑洞》乃其一流佳作。此劇的鏡頭、光線、音樂、節奏、角度等,成了目前許多影視專業者的參照模本,可以當作教材來直接使用。此劇雖長,但拍攝手法與電影雷同,敍述非常緊湊,情節更是直攻人心。
它所針對的焦點,是黑社會犯罪的集團化、企業化。在天都市的黑社會老大聶明宇身上,外界只看得見他的榮譽、實績。這樣一個高幹子弟、學界高材生、青年企業領袖、傑出青年、人大代表,竟然屢屢走私,並且在政治層面玩轉股掌,精明、睿智、道貌岸然,但卻不擇手段。此人徹底絕望于當今世道,並以此行走「狂徒之路」。其能量幾乎可以伸到地方任何一個部門,甚至包括看守所、監獄在內。他可以讓人綁架刑警隊長之子,可以讓人將刑警隊長重判入獄,可以將海關收買,可以運用各種手段對自己人、外邊人全部掌控……。
這是一部相當成熟的「成人之爭」,由一幫能量巨大的人物彼此構成牽制關係,讓犯罪合法化。全劇沒有一個人物是多餘的,令人真實可信。這部電視劇最大特點,在於寫盡各色人馬立場變化的同時,著重于人的本性銳變,讓人感到刺骨的寒冷。即使是黑社會二把手的張峰,也堪稱浪蕩江湖的奇才,一個「當代笑面虎」,一個梟雄。員警在此劇中一直被黑社會、政府腐敗人物圍困、逼迫、逗玩得無力施展,節節敗退,就連著名律師的大膽辯護也無法改變正義者鋃鐺入獄的結局。在這個能量巨大的黑社會控制中,全城烏雲密佈、血雨腥風,但一切看上去都是那麼平靜,仿佛什麼也沒有發生過一樣。一個案件的深深挖掘,到最後竟然牽連到了一大群政府、企業人士的罪惡,同時這當中代價之大令人震撼,可見腐敗之能量與對手之瘋狂。
其五、《黑霧》,主演:王志文。此劇乏善可陳,除了王志文飾演的敢言律師及其「我是知識份子,追求民主與自由是我的使命」的魅力之外,其他人的角色都過於僵化、老套。
那種故意在劇情中安排友情、愛情、骨肉情之間相殘的設計,反而使這部電視劇流於粗俗淺薄,根本不敢正視社會矛盾,而是注重於人的情感糾葛,把問題削減到去感受人的情感演變、情感對比、情感沖突,而不是去洞察社會問題。這一刻意痕跡,實在與張成功的小說《黑冰》、《黑洞》檔次相差甚遠,儘管仍然出自同一作家手筆。兄弟之間相互殘殺,女人為愛陷入瘋狂,幸福家庭分崩離析,這種探討當代社會的人性裂變、心靈扭曲的題材,儘管也有其價值所在,但此劇所展示出來的的深度太不夠水平,可以大量發現處於「演」、「學演」、「邊編邊演」痕跡的地方,反觀現實,具有很多不合理性。
劇中角色從創業到壯大企業的過程中,原始資本積累一旦完成,就開始了瘋狂進入政治層面的運作,例如讓自己努力具備人大代表身分,為此不斷收買上層。如此重要的情節,導演卻不敢大張旗鼓地體現,反而只糾纏於這當中產生的情感變化,對於當前中國人大代表的選舉狀況和執行狀況缺乏省思,完全走錯了方向。須知,人從資本到權力的道路,不是感情所能替代的。最重要的是,這種制度為之鋪設了灰色的空間。然而,導演毫無誠意地統統回避了這一切,非常可惜。此作由此成為失敗之作。
這五部電視劇是我隨意從家中碟庫中挑選出的中國法治劇,水平參差不齊,但都能說明一定的國家狀況。在我們這個國家裏,原本非常清晰的問題到今天已經複雜化了,與社會的驟變同步的是人自身的驟變。這種驟變,從每一個案件當中都能得到啟發。每當作家、導演、演員將這一切重新展現出來的時候,他們已經加上了他們濃重的個人色彩。諸位會發現,那種帶著審視力量的作品,必定更能震動人心;而不敢審視的作品,必定乏味透頂。
在仔細體會每個角色的同時,反觀我們自身的命運,也有著重要的啟示。這仿佛不是在看電視劇,而是眼睜睜地看著我們這個國家:有許多人產生了巨大的報復欲,有許多人的精神系統遭到重創喪失平衡,有許多人忍受著眼睛一時半會還看不見的那些壓力撲面而來。更重要的是,即使位居高位,所能起的作用、所能進行的改革也重重受阻。這或許有讓人同情和欽佩體制內人物的一面,但另一面更為重要,那就是:我們所處的環境已經在惡化,破壞手段越來越高明,被懲治成本或者概率越來越低,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人們的良知越來越趨於麻木狀態和殆盡狀態,而權力資本者的壟斷導致了一般人的生存與生活缺乏保障。即使是出於正義站出來的人,也不知不覺地被邊緣化,太多的無力者與一群有實力控制的人在一起殊死較量,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都令人無限唏噓。
轉自《民主論壇》(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