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月10日訊】(亞洲時報記者凡心1月9日撰文)中國醫患糾紛問題有惡化趨勢,有半官方的數據顯示,中國平均每家醫院發生醫療糾紛就多達66起;平均每家醫院發生患者打砸醫院事件5.42起,每家都有5名醫師被打傷。在中國深圳,更有一家醫院醫務人員近日更要戴上鋼制頭盔上班。讓人感到可惜的是,在一般醫患糾紛,雙方都不是真正的贏家。
在這家深圳民營醫院,不僅值班醫生在診室內戴著鋼盔給病人診斷,連護士也不戴護士帽而用鋼盔代替。據媒體披露,由於這家醫院與一死亡患者的家屬發生糾紛,醫護人員擔心遭到患者「鬧事」,為了安全起見才「出此下策」。
此事一經報道就引起了廣東省衛生廳和部分醫院高層的關注。官方對此表示,不管醫院此舉是在炒作還是保護自已,醫護人員戴頭盔上班實際上折射了醫患關係惡化的嚴重性,如何使醫患之間的順暢溝通迫在眉睫。
近年來,中國各地相繼發生的醫療官司越來越多,「醫患衝突」用「劍拔弩張」形容似乎也不為過。從過去的口角與法律訴訟,發展到現時對醫院進行圍堵、打砸醫院、在醫院設靈堂和傷害醫務人員。據中國醫師協會最近一次《醫患關係調研報告》顯示,中國平均每家醫院發生醫療糾紛就多達66起;發生患者打砸醫院事件 5.42起,打傷醫師5人。
另據中華醫院管理學會更詳盡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受調查的中國326所醫院當中,醫療糾紛發生率高達98.4%。其中三級醫院的索賠數額較高,10萬元(人民幣,下同)以上數額的賠償佔60%,100萬元以上的賠償佔11.5%。據統計,326所醫院醫療糾紛索賠金額一年總計約6000萬元左右,平均每所醫院21萬元。眾多數據表明,國內的醫療糾紛已成為當前社會關注的熱點之一。
《天津日報》的報道指出,2004年,南京市婦幼保健院發生一起大規模的醫患衝突事件,三起醫療糾紛的患者代表一起到醫院談判,分別帶來數十人,因談判未果,引發了大規模封堵衝砸醫院事件。南京市衛生局有關人員表示,該事件是南京「首起醫療糾紛集團化事件」。他同時承認,在目前的醫療糾紛中通過正常途徑解決的不到十份之一,90%以上的糾紛出現衝突事件。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出示的不完全統計顯示,2002年至今,包括死亡威脅在內的針對該院醫務人員的各類暴力事件已發生20多起,其中已經直接傷害醫務人員安全的有7起。目前,處於高度戒備狀態、需要保鏢貼身保護的醫務人員共有6位;而廣東省衛生廳統計發布,2006年上半年全省發生了200起暴力索賠醫療糾紛,平均每月33件。
從眾多不同類型的醫患衝突事件中,值得讓人注意的是,長期以來中國醫改的失敗,以讓醫患關係的惡化已危及到醫務人員的安全和社會的穩定性。2006年8月,發生在福建省的醫務人員被殺事件,一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戴姓專家在醫院坐診時,被一名患者用刀捅死。據凶手交代,他10年前患上前列腺炎,後來找戴教授看病,但吃了他開的藥有2年多時間,花去了很多錢。然而,病情不但沒有好轉,反而又患上了便秘、胃病等多種疾病,幾年來都幹不了事情,此次行凶就是要將他置於死地。
令人震驚的是,該案在網上披露後,引起網民的廣泛評論,但在1000多條評論中,8成的評論竟是「理解」患者。一位網民表示:「現在的醫患矛盾很大,主要問題在醫方,患者由於醫療知識的缺乏,完全處於被動。患者花了自己的血汗錢,甚至是借來的錢,到了醫院後,稀裏糊塗的錢就沒有了,可病還沒有看好。患者及家屬心中的怨憤到哪里去發泄呢?」原本,醫生為病人看病,病人本應心存感激之情,然而在這一案件中病人竟採用了報復的方式將醫生殺死並遭到「多數人」的理解,恰恰反映出當前醫患矛盾已經尖銳到何等地步,而醫務人員只是最直接「被開刀的那個人」。
在去年,由中國醫師協會通過對京、滬和廣東省等部分城市醫師進行抽樣調查得出的《中國醫師人力資源發展研究報告》稱,由於醫患糾紛增加,醫患矛盾加劇,中國東部地區只有27%的醫生對當前執業環境基本滿意,而醫院級別越高,對執業環境不滿意的醫師所佔比例就越高。在中高級職稱醫師中,近七成醫師對於當前執業環境評價不高。
有醫生感慨:某患者看病時,居然帶著錄音機、攝像機,將醫生的一言一行都錄了下來,以便隨時「對簿公堂」。他說,患者把醫生當成了潛在的起訴對象,做個醫生真的太難了。患者的維權意識上升到了一個空前的地步,個別人還把醫患關係看成敵我關係,表明醫生的形象下降到了歷史低點。中國醫師協會「醫患關係調研報告」顯示:74.29%的醫師認為自己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護,而認為當前執業環境「較差」和「極為惡劣」的分別達到47.35%和13.28%。
然而,外界言論多認為,在醫患糾紛中,真正無理取鬧者確實有,但絕不佔多數。醫患之間信息的不對稱侵害患者權益,使醫患利益難以取得平衡,從而使患者對病情、用藥及療效等不甚瞭解或一知半解,產生猜疑和誤解進而引發糾紛,這是醫患矛盾最重要的原因。
近年來,一些醫療服務機構將公眾服務事業市場化,不擇手段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導致亂收費和天價醫藥費的出現。付出了巨額醫療費的患者,一旦診療結果不理想,有的不能理智行事,向醫院提出天價索賠,甚至毆打醫務人員,擾亂醫院醫療工作秩序。此外,少數醫生從收受紅包、回扣發展到隨意修改病歷,也引發了醫患之間難以調和的衝突。
回顧過去國內媒體所揭發的報道,由於個別醫生責任心極差,像:胃穿孔患者治療結果竟出現嚴重腦萎縮、左側肺癌而將右肺切除、絕育手術結扎雙側輸卵管而誤扎雙側輸尿管,致病人術後無尿死亡、外科手術中誤輸異型血致患者死亡等等個案,都進一步加深了中國公眾對醫護人員專業水平的質疑。
另外,進行法律訴訟的時候,個別醫院還通過篡改病歷等方式掩蓋自身問題,讓患者很難收集到相關證據,加之醫療機構與衛生行政部門之間關係密切,醫療鑒定還存在「醫醫相護」的現象。患者不僅維權難度大,而且維權成本非常高昂,在此狀況下,在患者方面看來,醫療糾紛在處理過程和結果的公正性上就值得懷疑了,自然就造成對醫院的仇視和偏見。
其實,醫患糾紛對醫院、患者雙方造成的後果是顯而易見的。醫患糾紛的雙方,沒有真正的贏家。醫患糾紛不僅給患者及其家屬帶來極為慘重的後果,同時也給醫療單位帶來一定的損失和不良影響。醫患衝突的加劇,近乎天文數字的巨額索賠,使醫務人員的顧慮越來越多,膽子越來越小。像這次深圳山廈醫院醫務人員戴頭盔上班事件,我們不禁想問,在鋼盔之後,下一步要帶什麼?是不是正如廣州傳聞醫務人員要「帶刀」才敢去上班呢?從這個角度來看,醫患矛盾其實已經發展到了危險的邊緣,一種政府非正視不可的地步。
外界有意見認為,醫患矛盾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面。應該說,醫療費用的高漲是首要原因,而這與醫療投入不足有直接聯繫。目前,中國政府在總體醫療費用中的公共投入僅為17%,而美國政府至少投入了總需要的45%。在世界衛生組織進行的成員國醫療衛生籌資和分配公平性的排序中,中國位列191個成員國中的倒數第4位。
當今的狀況是,由於政府投入不足,包括公立醫院在內的醫療機構,走 「市場化」路線,從患者身上賺錢,以填補財政投入不足留下來的缺口,天價醫療費、亂收費、大藥方等問題因此而生。這種現象屢禁不止,事實上,只要財政投入的缺口存在,高價藥、大藥方、亂收費問題就不可能淡出人們的視野,由此造成的醫患矛盾也難以消除。
其次,就是法制的環境。因為法律的不完善,一些患者的正當權益得不到保障。這種制度不健全所帶來的傷害是雙方的。有的醫療事故糾紛,醫院和醫生借相關醫院的關係,在事故鑒定上做手腳。有些患者也會依賴社會關係,鑽法律空子,以此要挾醫院和醫生。早前,來自廣州《羊城晚報》的一則消息說,公安部、衛生部聯合發出通告,要求公眾遵守醫療機構的有關規章制度,否則將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通告同時要求醫療機構加強管理,禁止亂收費,認真執行相關的醫療規章制度。
接二連三醫患矛盾的暴力血案帶出的解決方案(通告),這是一個可以預見的結果。然而更令人期望的是,這些案件能夠引發醫管體制上深層次的變革和相關的法律制度的完善,因為只有醫療領域在財政上達到真正的充裕,和維權工作得到法律的支援,醫患間才能在得以保障的環境下建立起平等、尊重與信任的關係,實現順暢的無阻交流。(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