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9月7日訊】今年1月,香港的田園書屋出版了蘇紹智先生的一部論文集《民主不能等待》。該書收錄了蘇紹智先生近些年來寫成的50篇文章,其內容涉及對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和胡錦濤等中共四代領導人的評論,全球化問題、民主化問題、東亞模式問題、社會主義國家的腐敗問題、六四問題、人的解放問題以及共產主義問題。《民主不能等待》這個書名很好,好就好在它指明了當今中國問題的一個關鍵。今日中國,很少有人還從理論上、從價值上反對民主,但問題是,大多數人并不去投入爭取民主的實際鬥爭。一個流行的藉口是,實行民主需要若干社會條件,譬如說需要市場經濟作基礎,需要有強大的中產階級。中國目前還不具備這些條件,因此現在的當務之急就還不是爭取民主而是發展經濟,壯大中產階級。等到這些條件成熟了,民主也就自然而然地到來了。蘇紹智從歷史的、文化的,以及經濟與政治相互關係等多種角度對這種觀點進行了嚴肅的批駁,他指出:”經濟”并不是民主的前提,民主化從來不是等待來的而是爭取來的;如果我們放棄爭取民主的鬥爭而只是在那裡一味的等待,那麼我們不但得不到民主,而且還會葬送掉經濟改革。
今日中國,貪污腐敗氾濫成災。但也一直有人為腐敗辯護,他們說,既要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就必須要有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貪污腐敗就是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必然現象。這種說法頗有迷惑性,很多人都模模糊糊地以為,在建立市場經濟的初期階段,大概是要必須經歷這麼一種所謂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吧。蘇紹智告訴我們,不對。資本主義積累和原始積累根本是兩個概念,不應混淆。資本主義積累理論和原始積累理論是馬克思創立的,但馬克思從沒講過什麼資本主義原始積累。馬克思所說的資本主義積累是只在市場機制下把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按照馬克思,雖然資本主義積累是一種經濟剝削,但不是通過經濟外的強製造成的。馬克思說的原始積累則是指與市場經濟無關的經濟外的強制,例如海盜行為、買賣奴隸、戰爭賠款,以及憑藉權勢佔有公共財產.現今中國的貪污腐敗是權錢交易、以權謀私、化公為私,利用權力把國家財產據為己有。這種積累完全與市場經濟體制無關,不算是資本主義積累。這純粹是人為的超經濟的掠奪,是一種特殊的原始積累。這種特殊的原始積累對於催生正常的市場經濟不但不是必要的,而且還是有害的。
我們知道,早在1979年理論務虛會上,蘇紹智就提出”不發達的社會主義”,該觀點也就是後來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當時,蘇紹智還提出” 補課”說,中國應該補資本主義的課.眾所周知,這些觀點在當時的思想解放運動中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但認真說來,這種觀點也有它的問題.所謂”補課”,無非是說歷史階段不能超越。按此說,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人類最終走向共產主義仍是毋庸置疑,共產黨的錯誤只不過是搞早了而已。只可惜那千千萬萬共產革命的犧牲者,他們只不過是給人家交學費而已。未來某一時刻,我們的馬克思主義者們心血來潮,宣佈時辰已到,又要搞一番共產的。十分可貴的是,蘇紹智先生并沒有滿足於當年的這種觀點,而是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更深入的反思。作者寫道:”今天看來,我們關於不發達的社會主義的提法,雖然在反對極左的路線、方針、政策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在理論上并沒有擺脫馬列主義教條的束縛,也沒有否定列寧斯大林的社會主義制度的模式,因而存在著不少矛盾和缺陷,經不起理論的推敲。缺陷之一是,我們仍然肯定了馬克思主義的歷史階段論和經濟決定論,即歷史是按照循序漸進的嚴格決定論發展的,而進入每一階段的時間基本上取決於生產力發展的,而進入每一階段的時間基本上取決於生產力發展的水平。事實上,歷史比馬克思的這個簡單的推論要複雜得多。缺陷之二是,關於列寧、斯大林的社會主義制度模式,即公有制、計劃經濟和按勞分配,我們當時認為還是正確的;只不過因中國的生產力水平還太低,只能先退回到不發達的社會主義階段;一旦正產力發展了,還應進入馬克思設想的或列寧、斯大林推行的社會主義制度模式。而現實證明,馬克思關於社會主義的設想,絕大部分都與現實不符,而列寧、斯大林的社會主義模式不但已被歷史證明是錯誤的,而且已經死亡。”
蘇紹智先生先前擔任過中國社科院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研究所(簡稱馬列所)所長.提起馬列所,一般人也許會想當然地以為它是中共官方的御用機構,一定是教條主義的大本營.其實不然。馬列所自成立起就站在思想解放運動的前列,該所的領導和研究人員都以思想解放而著稱.鄧力群在不久前於香港出版的《鄧力群自述》一書裡曾專門提到馬列所。鄧力群寫道:馬列所(全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研究所)是1979年中國社科院新建的一個所,”胡喬木原來設想要把這個所辦成社科院的第一所,後來一段時間卻被蘇紹智等幾個人搞成了反毛澤東思想的第一所”。左王鄧力群的這段攻擊倒從反面肯定了馬列所的存在意義.蘇紹智先生今年83歲了。這部文集凝聚了他飽經憂患、歷盡滄桑之後的思考。從這些文字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作者廣闊的視野,淵博的學識,對祖國命運的深切關懷和對天下大事的精闢見解;而且也可以看到他磊落的胸襟,對真理的無休止的探索,以及不斷的自我超越精神。
──轉自《北京之春》2006年9月號(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