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9月26日訊】9曰10日,新華社出臺了一部新規定,要求外國傳媒在華發佈新聞與資訊前必須經過新華社的批准。此舉在國際上引起廣泛批評。有的傳媒批評說,這是改革和開放的大倒退;有的批評說,新華社此舉是不勞而獲、坐收漁利。筆者以為,新華社推出新規定,既有政治上的考慮,也有經濟上的盤算,更有長遠的圖謀。
政治上,新華社選擇在17大前夕,出臺新規定,顯然是為了配合近幾個月以來連續登場的鉗制新聞自由的步驟。新華社試圖通過整肅新聞媒體,整頓政治秩序,清除雜音,向正在全面鞏固權力胡錦濤獻大禮。此外,新規定以國家經濟安全為名,列出10條不准在中國境內發佈的新聞資訊內容,借此給外國通訊社戴上緊箍咒,以免2008年奧運會的新聞報導失序。
經濟上,新華社也許並不從新規定直接謀取經濟利益,就像他們自己宣稱的那樣。但是,新規定能給新華社帶來經濟上的好處,卻是毋庸置疑的。新華社要求所有外國新聞機構必須經過中國經濟資訊社才能在中國發佈新聞資訊。中國經濟資訊社直屬新華社,是目前中國最大的資訊採集中心之一,業務遍及全國。該資訊社還是香港上市公司新華財經有限公司的最大股東,而它的董事長曾是新華社官員。新華社、中國經濟資訊社和新華財經,通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滲透、互相扶持,早已成為國內傲視群雄的資訊大鱷。
只是這個資訊大鱷有根致命的軟肋。在財經資訊與服務這個肥得流油的領域裏,新華社只能敬陪末座。在中國市場,占絕對優勢的是外國的老牌通訊社路透社和後起新秀柏格。據業內人士估計,僅路透集團在中國的年收入就超過10億元人民幣,而號稱中國資訊總匯的新華社,新聞資訊全年收入也不過1億多元。在國際市場,路透和柏格分別以40%的市場份額,幾乎平分整個世界,而新華社恐怕連個零頭都沒有。這樣的差距給新華社當家人以極大的刺激。
縮小與路透和柏格的差距,蠶食他們在中國的市場份額,進而挑戰這些傳媒寡頭在國際市場的份額,這才是新華社推出新規定的重要圖謀。這一雄心大志背後的推手就是新華社社長田聰明。田聰明於今年7月在《中國記者》雜誌披露了一份報告,叫“下決心提高新華社經濟資訊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其間隱含了他的挑戰路透、彭博的決心和步驟。報告中,他主張引進著名外國通訊社的尖端資訊產品,分解這些產品,掌握其中的技術訣竅,最後綜合各家的高招,製作新華社自己的產品。他的目的,就是先擠佔外國通訊社在中國的市場份額,然後走上世界市場,與國際傳媒業巨頭一決雌雄。
田聰明的這套思路像極了上世紀80年代在中國製造業中流行的進口替代發展戰略,就連當時為了保護幼稚產業免受國外企業的致命競爭,中國所使用的保護主義的手法都很相像。當年,中國政府為了促使幼稚產業如家電,電器等成長壯大,一方面採用高關稅與數量限制等一些行政辦法限制外國同類產業進入,一方面大規模引入先進的電冰箱、洗衣機、電視機生產線,通過模仿、複製和消化世界著名品牌產品,生產出國產品牌,最後再大規模出口,搶佔國際市場。中國成功的大型企業像海爾、聯想等,就是採取這樣的發展模式。
田聰明是否從海爾和聯想那兒得到啟發,不得而知。但田聰明借助的政治保護主義,一定讓當年的海爾和聯想望塵莫及。眾所周知,他的鐵杆後臺是胡錦濤,他的新華社是中共的喉舌。為了儘快提高新華社的國際競爭力,“抓住這個難得的發展機遇”,田聰明借助他與胡錦濤的交情,借助新華社對中共的重要作用,以“國家經濟安全和國家主權”為名,提高政治鎮壓和輿論鉗制的門檻,打擊外國競爭對手,以保護新華社的迅速擴張。
田聰明的格局不可謂不大,視野不可謂不遠,可是他還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了。新華社要想進入世界強手之林,本來無可厚非。但是他的政治保護主義恐怕只會使他的目標變得更加遙遠。因為他想通過新規定,鉗制外國通訊社的大腦,限制外國通訊社的聲音,而獨立的大腦和自由的聲音,正是這些外國通訊社賴以生存的命根子,他們哪里會任憑新華社宰割!
──轉自《自由亞洲電臺》(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