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棋手 名利雙收 競爭殘酷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8月3日訊】(大紀元記者李熔石綜合報導)對於中國所有的業餘少年圍棋棋手來說,成為職業棋手的唯一途徑便是通過一年一度的全國圍棋段位賽,圈內稱之為「定段」。日前2006年定段賽塵埃落定,446個報名者爭奪20個名額,錄取概率不到4.5%,這幾乎是中國高考錄取率的1/10,故也稱為「圍棋高考」。

名額控制職業棋手數量

從有圍棋始,至確定「評段」制度止,圍棋一直是一個純粹的個人項目,未有「職業棋手」一說,但在以圍棋為文化的日本人手裡,圍棋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產生了棋手這樣的職業。

職業棋手機制的建立,給予了棋手穩定的生活保障。而中國和韓國也都沿襲了日本的做法,採用了這樣的方式。

近幾年,參加定段賽的棋手們不下四、五百,而名額一直固定在20名左右。從目前中日韓的圍棋發展情況來看,20個名額相對來說還是一個非常大的數字。韓國每年能給予定段的名額只有6名(4男2女),日本每年給予定段的名額也只有8名(6男2女),從日韓棋界的反映來看,還認為這個名額過於寬限。

棋院一直嚴格控制定段名額,是為了控制職業棋手的總數,以免因僧多粥少而使棋手收入大幅下降。為了讓不能盡早定段的小棋手早日為前途另做打算,明年的參賽年齡將有重大改變,最低年齡由現在的18歲提前至15歲。

名利雙收希望誘人

當前中國希望成為職業棋手的人在成倍增長。主要原因是近年來職業棋手收入的大幅提高。現在,中日韓三國對比,中國棋手的總體收入和日本棋手仍有較大差距,和韓國棋手則相差不多。自從1999年推出圍甲聯賽以後,中國棋手僅憑藉圍甲年收入就超過10萬元者已不在少數,更何況還有其他比賽帶來的收入。

除了收入,棋手還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社會認同感。在中國,圍棋一直與音樂、書法、繪畫並列為中國主要的藝術形式,千百年來,「琴棋書畫」就是風雅的代名詞。所以培養孩子成為職業棋手,就是送他走上名利雙收的坦途。

孤注一擲慾罷不能

為了通過定段賽,小棋手及其背後支持的家長們付出有多少,恐怕難以一一估量。從目前參加定段賽的水平來看,即便具有職業高段棋手的水平,也未必能成定段賽中成功殺出。試想,要達到這樣的高度,沒有三五年的專業訓練加上極高的天賦,恐怕難以取得。

目前各地圍棋教學水平不均,針對定段賽教學的學校和道場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武漢等幾大城市,參加定段賽的棋手大多要遠赴他鄉尋找名師,有些家長算了一筆賬,一年的費用高達10來萬已是平常事。

從把圍棋當作一個輔助性的工具,過渡成一個畢生的職業追求,對於這種現象,中國圍棋協會主席陳祖德九段也曾在不同場合表示,家長將孩子前途限定在圍棋上而放棄文化課的學習,太過了。然而這樣的熱潮相信還會有一個相當長的時間。

職業棋手競爭殘酷

成為職業棋手後的道路如何走,這也是眾多參加定段賽的棋手所應當考慮的一個問題,每年有20個名額,多年積累下來,至今為止中國棋院在籍的職業棋手也有四百人左右了,而能夠活躍在國際棋壇一線的中國棋手,也就30來人。這說明,定段只是提供一個進入棋壇的門檻,至於進去之後,如何發展,仍要看棋手個人的天賦和努力的情況。

目前的圍棋市場尚未開發多少,依靠圍棋技術就業領域仍然很狹窄,除了職業棋壇的奮鬥和從事圍棋教學外,其他的就業機會少之又少。圍棋的競爭殘酷由此也可見一斑,費盡心神獲得的職業段位證書並不能保證甚麼,只能表示剛越過了一個小山頭,而此後橫亙眼前的,是一座更陡峭的大山。@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北海新繹盃王星昊摘冠:望縮小與申真諝差距
北海新繹盃:韓日悉數出局 中國棋手包攬四強
北海新繹盃:申真諝獨撐門面 丁浩不敵許家元
北海新繹盃16強產生 中日韓第一人高奏凱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