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29日訊】知識本來是很真實的東西,一是一,二是二,來不得半點虛假,可為什麼要說是「假知識」呢?「假知識」這是我給起的一個名字,用來定義中國日益氾濫的虛假知識現象。「假知識」有這麼幾個含義:
一是指假文憑。一個單位的老總言談粗俗,一看學歷卻是在讀研究生,瞭解底細後才知道他的文憑不過是花了點錢,上了個大學,連課都沒上幾天,弄了個研究生畢業證。另一個單位的老總也出言粗俗,卻是正宗的名牌大學畢業生。原來,這些年來由於社會的磨煉,他已經忘記了自己是個大學生了。還有各單位每年的評職稱、招聘考試等等,一些50多歲的人就為了那個職稱,起早貪黑地背外語詞兒,一邊罵著,他媽地折騰人,一邊「goodbye」地背著,好不容易通過職稱考試,還沒過幾天就忘了個精光,對工作仍舊一無益處,聰明些的就從電線桿上抄來電話號碼,再出200多元買來個本科文憑,反正誰也不當真,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
二是指假分數。這也是目前頗為流行的做法。比如最近報道的一則新聞:高考分數可以買賣,既有買方市場,也有賣方市場,這就形成了一個供求鏈條。如果你沒有把握考上大學,又十分嚮往上大學,沒關系,只要你有錢就買分數上大學,圓你大學夢。山東菏澤提供了這樣一個怪異的樣本。李小雲(化名)16歲那年,沒有考上高中。她父母並不想讓她過早進入社會,於是托親戚朋友找門路,先在當地的公安部門更改戶口,把年齡提高到18歲,辦了身份證。她的父母為她買了高考分數,辦了個大專院校,讓她去讀大專,整個關係檔案都是父母一個招生辦的朋友一手辦理的。這樣她從一個初中生直接讀大專了。如今,李小雲以「大專生」的學歷在一家大型國有企業工作。提到買賣高考分數的事,山東菏澤和單縣的當地人並不諱言。「我孩子兩年前的高考分數只考了400多分,我就找到曹縣的一位老師,花了四萬元,給他辦了濟南一個二類的大學。現在,孩子學習生活都很好。」7月12日,從荷澤市開往曹縣的長途大巴上,車主張師傅告訴《民主與法制時報》記者,表情中,不乏驕傲。張師傅覺得,買賣分數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有需求就有供給,很正常。有錢就能買個好的大學上,就能給孩子創造個好學習條件,而將來就業和前途也就不渺茫了(見《民主與法制時報》)。
第三就是花錢上學。那些莘莘學子因為差那麼幾分,得不到深造,他們家裡卻非常有錢,望子成龍的父母把他們送到各個大學裡繼續學習,這當然需要大把大把的錢。於是社會上就形成了這麼一個團體,他們來往於學校和家長之間,做起了中介人,專吃學生的錢。現在的大學是有明碼標價的,像那些高等學府比如清華、北大等一流大學,一般在100萬元,而一般的一本也在數萬元到數十萬元不等。我就曾聽過一位朋友說過,有一個小伙子前年就給人辦上學的事,生意還很紅火呢,一下子掙了40多萬元呢。
知識本來是個很真實的東西,受什麼樣的教育,就有什麼樣的文化知識,難道這些學生真的學到了文化知識?他們本來就沒有相應的文化基礎,可如今竟然懷揣著各種文憑,難道就不害怕露出了真相嗎?工作後,沒有金剛鑽,卻攬起了瓷器活,就不害怕出醜嗎?
你這真是杞人憂天,太過多慮了。首先,中國社會只注重表面,不注重實質。表現在知識上,只要你有文憑,它才不管你的實際能力如何呢。中國的許多工作單位,是門難進,因為一道「文憑」的硬標準,把你狠狠地拒諸門外,哪怕你有華羅庚的算才、錢學森的科學之才、曹雪芹的文才、還是愛因斯坦的天才,只要沒有那張紙兒,照樣六親不認,連單位的門都進不去的。而當你一旦進了這道門兒,那就是水漲船高,吊兒郎當的就把活幹了,而且年月一久,資格一老,照樣人模狗樣地混得非常好。這時誰還會計較你的文憑是買來的呢?而那些含辛茹苦的高材生,常常卻因為進不了一個好單位,比如去了一家工廠,卻倒閉了,比如去了農村,終日和黃土為伴,天長日久,哪裡還會有高材生的影子?有時還流落街頭,連生活都發愁呢。這筆賬誰都會算。這就好比當官,就像李鴻章說的那樣,天下最容易的就是做官了,是人都會當官,如果不會當官,那就一無是處了。但關鍵是如何當上官,這才是最難的。因此為了當官,人們都擠破了腦殼,可一旦做上了官,那阿貓阿狗照樣做得好好的,大不了做個混混官,不也財源滾滾嗎?
其次,大學教育和實際工作能力不對稱。大學所學的知識,據瞭解在實際能用上的只有不到百分之十。這一方面說明我們大學教育非常落後,另一方面也說明許多學生把大部分時間浪費在不必要的知識上,成了知識垃圾,而許多該學的知識卻反而極為貧乏。於是,儘管分數不一樣的學生,但高分的未必就比低分的能力強,在社會上也不見得表現就強。在同一個單位,許多時候低分表現得還要比高分的突出,但是現在就那麼一張紙卻把他拒之門外,這公平嗎?
不公平是「假知識」氾濫的主要原因。許多事實證明,哪裡有不平等,哪裡有不公平,哪裡就有走後門、托關係、違法亂紀等現象,比如官場,比如考場,比如計劃經濟,比如過去中國的計劃內和計劃外的商品供應,比如中國過去實行的兩種價格等等。
再次,俗話說「沒有金剛鑽,就別攬瓷器活」。可是在中國,因為一張紙兒就把你拒之門外,實際上那些高考落榜的和上榜的學生相比,許多時候並沒有顯著的差別。尤其在今後的工作上,你很難區分出來的。何況人生茫茫,機會會不斷地降臨在每一個人身上,現在卻一考定終生,這合適嗎?
可見,「假知識」氾濫的背後是我們的教育和我們這個社會。中國的教育已經腐朽得五毒俱全,每年戕害著無數的青年學子,殘害著無數的父母們。如果真的能一切憑真本事,又怎麼會出現「假知識」氾濫成災呢?
(民主論壇)(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