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18日報導】(中央社台北十八日電)中國審計署近期公佈的對中國農業銀行二零零四年度資產負債損益情況顯示,中國大學貸款信貸業務存在潛在風險。當大學生徜徉在校園時,不知身處的大學可能已經破產。
香港「成報」報導,一年前,當時任中國教育部副部長的張保慶在做客「人民網」時透露:「現在全國有少數大學的貸款額度已經達到警戒線。」這句話的潛在意義就是:少數大學已處於財務危機邊緣,往前跨一步就是破產。
中國社會科學院在去年底發佈的社會藍皮書「二零零六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顯示,目前中國公辦大學向銀行貸款大致是人民幣一千五百億元至兩千億元,有些高校貸款高達十億元至二十億元,一些大學已經連利息都付不出來。
報導說,東南沿海有一所大學,面臨還貸高峰期,已無還貸能力,在地方政府調解下,以「置換」方式轉到另外一所大學門下,改換門庭。嚴格按照財務制度核算,這兩所大學已經破產。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中央停止對國企撥款,銀行對國企的貸款「非常慷慨」,最終成為國家財政巨大包袱。若貸款風險高度集中,大學把銀行貸款當成了擴大規模,渡過難關的「提款機」,勢必使大學走上盲目貸款,到財務危機,到不良貸款,到變成財政負擔的國企老路,甚至引發金融危機。
報導指出,作為最終責任人的政府,加強對大學貸款的監控,合理控制大學貸款的規模,降低銀行風險,避免大學重走國企舊路已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