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王奕採訪報導)前幾天,台灣華僑協會總會常務理事沈大川先生拜訪紐約中華公所,在場的有華埠人瑞中心的伍寶玲女士,會上談到一段溫馨的往事,原來沈大川三十四年前在紐約讀大學時,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剛組建的華策會人瑞中心伍寶玲手下做記時工,當時的伍寶玲只有一個秘書和一個社工總共三個人,再加上他這個兼職的學生。沈大川拿出華埠人瑞中心當年的四個開荒牛的照片,那時他們都還是年青人。
伍寶玲在會上回憶了三十多年前,沈大川與她們共同為老人服務,有一次他們兩人深夜去敲一個老人的門,將生命垂危的老伯送入醫院。而這樣的故事對於伍寶玲來說記不清有多少回了,她在這個服務老人的崗位上一做就是三十多年…
*難得的堅持
中國城知道伍寶玲故事的人很多,老僑民們對這位身材嬌小的婦女最一致的評價就是「她有難得的毅力」,伍寶玲自己也這樣告訴記者,「看準的事,我會堅持下去做,中國的老人講養兒防老,美國的老人講福利,年輕時對家庭對社會貢獻很大,現在老了靠政府,我們社工就是要要幫助他們,過幸福晚年,我的工作很有意義,我十分有興趣做好這份工」。為此,她全身心的幾十年如一日,付出了近一生的精力和青春年華。為了華埠人瑞中心一萬九千多平方呎的會所,她帶領大家鍥而不捨的和巨富的房主打官司,請願遊行喊出Open Door的口號,堅持了十二年,終於敲開了格蘭街168號的大門。
*愛心無界
伍寶玲用愛心工作,因而感覺非常快樂,「和老人打交道,就要有耐心,常言道老小孩,其實老人們就像孩子一樣,要別人愛,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句貼心的話語,可能就會使剛剛還發火的老人破涕為笑。」伍主任款款道來。
該中心護理員都經過訓練,一聽老人電話,就知道病情。談到和老人相處的技巧時,伍寶玲說一定要有耐心,如果老人有不合理要求時,當時不要說不,等他靜來下時再說,就像幼兒園裡的頑童似的。
有一個老人家,沒有身份沒有福利,人瑞中心的社工天天給他送飯到家,老人希望能吃粥,盡職盡責的寶玲找到金馬車餅店的老闆贊助,天天去取粥給老人,她表示會一直送到老人百年。寶玲建議老人還能動時,不要送老人院,因為他們可以送服務到家。在一般養老院,華裔老人沒有安全感,沒有自己的空間,不習慣吃西餐,覺得自己是一個病人,一個不開心的人,很痛苦,他們不需要到老人院去,可在自己家裏得到護理,在家能可享受福利。
*老人的信任
寶玲的辦公室放了很多該中心會員做的各種手工,非常精緻,是老人們的心意。老人生病了,只要能走動,都願意來中心,因為到老人中心就有依靠,中心可以打911電話,而他們自己家裏沒有人,有甚麼事很危險。
有個老人對寶玲說,我可不可和你談一談,我快走了,往生後的儀式怎樣做,都告訴寶玲,托寶玲他身後的具體事宜。「但他的錢都留給他的孩子﹐」寶玲笑著說。老人找到我們是對我們的信任,快要死的老人都找老人中心,不找孩子,他們如沒錢中心幫其籌款。我覺得這是我們應盡的責任。
*快樂的晚年
寶玲興緻勃勃的介紹,八十多歲的老人還能翹起腿來跳百老匯舞,他們能記住每一個舞步,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環節,他們真的很厲害。這裡還提供各種課程,有各類琴的課程,繪畫課程,書法課程,計算機課程等,每半年給會員們頒發證書,開PARTY,在這裡老人的精神面貌大改觀,個個鶴髮童顏。而老人們都和孩子一樣,很聽話,跳舞時,每一個人都認為自己跳得最好,都喜歡站在前頭,有時還像孩子一樣爭執。
老人中心免費為60歲以上老人服務,5毛錢可享受很好食品。老人一同吃飯很開心,他們說,「現在是我們的第二個人生環節,年紀只是一個符號,我們已經忘記了自己的年齡。我們感覺自己只有十八歲,在這裡,我們有歸屬感。」
寶玲希望社會上的人,關心老人們,尤其是年輕人,經濟允許的話,出錢出力,錢不在多少,你捐一塊錢,用在老人身上,其意義深遠,每個人都會老,中國人尊老愛幼品德源遠流長,今天你的一施,也許可以還來明天的一得。(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