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華人的舞台在全世界

吳京談台灣教改、鄭和及海外華人使命

人氣 6
標籤: ,

【大紀元7月28日訊】(大紀元記者秦川劍橋市報導) 曾任台灣教育部部長、台灣成功大學校長的國際著名海洋工程動力學專家吳京教授7月22日(週六)應『成功大學校友會』及『紐英崙中華專業人員協會』邀請﹐在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禮堂和與會者以台灣教改及鄭和遠航600週年為題﹐討論華人在當今世界舞台上所應扮演的角色。

吳京教授早年畢業於台灣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系﹐後赴美求學並在美從事海洋動力學研究﹐科研成果卓著。

1994年﹐吳教授應邀回母校出任校長﹐在短短的兩年時間﹐使成功大學面貌一新,一躍成為台灣的一流大學。開朗、健談的吳京教授親切、平易近人﹐不論是成功大學的學生﹐開出租車的司機﹐還是一起工作的部屬﹐都很容易敞開心扉與吳教授交談。

在成大校長期間﹐吳教授經常坐在石階上與同學們談心。吳教授認為自己在台灣做事的很多思想都是東西方文化衝擊的結果﹐比如「尊重別人」是他從美國社會所學的最重要的事。

每次會議﹐吳教授總是儘可能讓每個方案都得到充份的討論﹐聽取大家的發言﹐然後以自己多年從事科學研究的敏銳抓住其中的精華﹐組織起來形成最優的可行方案。吳教授提到旅美華人集中西文化於一身﹐如果能將「中國人的做人與美國人的做事」結合起來﹐便可更好發揮優勢。

吳教授於1996年至1998年出任台灣教育部部長﹐他認為「廣設高中、大學」未必是最優的教改方案﹐「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觀念未必適用於現代社會。從哈佛大學輟學的比爾.蓋茨連續10年位居世界首富﹐沒有唸過大學的導演李安、歌星張惠妹的成就不見得比哪個大學生遜色。

台灣的職業教育體制不但不是台灣教育的失敗﹐反而是台灣教育較美國領先的優勢。吳教授基於此思想提出了開設三條教育“國道”的設想﹐即﹕1)「小學、國中、高中、大學」﹔2) 「小學、國中、高職、技術專科、大學」﹔ 3) 「職業再訓練」。

這樣不但減輕了學生的升學壓力﹐增加了職業教育的比例﹐而且為高職畢業生與尋找再就業機會的人創造了進一步深造的機會。吳教授認為台灣教改的目標不是盲目追隨美國﹐而是以台灣為出發點﹐建立一套將來可以推行到世界其他國家的卓越體制。

吳教授這種開放的思維也表現在他對當代海外華人使命的看法上﹐吳教授提醒海外的華人不要有寄人籬下的感覺﹐應該更多地走出去﹐有 「這裡的發展有我的一份」的參與意識。讓別人更多地瞭解我們和中國優異的文化。

作為海洋動力學家的吳教授對明朝偉大的航海家鄭和可謂情有獨鍾﹐此次是吳教授第三次在波士頓講鄭和。吳教授引用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的一段話來描述後人對鄭和七下西洋的航海奇蹟的感嘆﹕「當世界變革的序幕尚未揭開之前﹐即十五世紀上半葉﹐在地球的東方﹐在波濤萬傾的中國海面直到非洲東岸的遼闊海域﹐呈現出一幅中國人在海上稱雄的圖景﹐這一光輝燦爛的景象就是鄭和下西洋。」與西方幾位廣為人知的航海家哥倫布、達迦瑪及麥哲倫相比﹐鄭和所率船隊的航海時間與船隊數量都遠遠超過了他們 。

吳教授特別強調今天談鄭和的意義不僅在於談明朝當時在造船、航海、醫藥及管理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更在於鄭和七下西洋﹐造訪40餘國的和平之旅﹐體現了中華民族愛好和平的善良本性。

鄭和本姓馬﹐是波斯後裔回族人﹐信奉回教與佛教﹐本身也是種族與宗教包容的例證。吳教授認為研究鄭和﹐向西方社會介紹鄭和可以作為將中國文化帶入美國多元文化的一個切入點﹐因為鄭和故事本身有許多中華文化的精華。
吳教授認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不僅是炎黃子孫的財富﹐也是世界文明的財富。作為中國人﹐尤其是海外華人﹐對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再認識﹐保留和發揚中華文化的精髓是華人對世界文明應有的貢獻。吳教授強調﹐「21世紀華人的舞台應該在全世界」。

演講會最後由主辦單位贈送感謝匾牌給吳京教授﹐並邀請與會者一起聚餐。由於吳教授在演講中一再「明」示﹕他每到一個地方宣講鄭和﹐才去一次﹐當地就有人響應成立了「鄭和學會」﹐而他已經來波士頓第三次了…。所以餐會中有人發起成立「波士頓鄭和學會」﹐獲得不少人的簽名支持﹐趙鍾英趕緊到廚房拿個塑膠盆﹐當場募到五百美元。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接戲多和離婚沒有關係 寧靜:不過我的確缺錢
寧靜吳京穿足球服亮相 寧靜表示將轉向幕後
凱利案翻版 越娘攜子離境敗訴
黑手拚出頭 變堆高機大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