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5月2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呂志翔日內瓦二十九日專電)中華民國財政部決定對大陸進口毛巾,課徵「臨時反傾銷稅率」,資料顯示,這將是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採取的第一項「貿易救濟」手段。
財政部今天宣布,對大陸進口毛巾第一階段的臨時反傾銷稅率,除了昆山森鳴紡織及浙江雙燈家紡,分別課徵百分之一百零七以及一百零九之外,其他所有的大陸廠商一律課百分之兩百三十七點七的臨時反傾銷稅。關政司長簡良機說,這是財政部祭出臨時反銷稅率最高的一次。
WTO的資料顯示,台灣於2002年入會以來,未曾採取任何反傾銷稅、反平衡稅及防衛措施等貿易救濟手段,因此對大陸毛巾的臨時反傾銷稅是過去四年來,台灣首度對進口產品採與貿易救濟行動。
台灣目前對兩項日本及韓國產品,還課徵反傾銷稅,但都是在台灣加入WTO以前就以實施。
根據WTO規定,台灣對於中國大陸毛巾課徵反傾銷稅,應正式通報WTO秘書處。
這項措施最長可以持續四個月,財政部要在九月決定是否採取最終反傾銷措施,並認定反傾銷稅率。
至於台灣在四月底引用中國入會時的特定產品防衛措施,通知中國就毛巾進口案進行諮商,專家指出,依規定,兩岸應在六十天進行協商,解決爭議,否則台灣有權決定是否實施防衛措施。
如中國拒絕與台灣進行諮商,台灣在六十天到期後將決定是否採取防衛行動。至於是否可能同時實施反傾銷稅及防衛措施?WTO專家指出,決定權當然在台北當局,但根據現況,沒有國家對同一進口同時採取兩項救濟措施。
他強調貿易救濟行動在提供「足夠、而非過度」的保護,理論上,一種行動就應足夠,否則會出現雙一罪二罰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