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5月26日報導】(中央社台北二十六日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研究員趙志軍表示,根據考古研究,世界最早人工栽培穀子和糜子,產自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敖漢旗興隆溝,比歐洲早兩千多年。專家推測,中國古代北方旱作農業起源地很可能在赤峰市。
新華社引述趙志軍說,二零零一年至二零零三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研究員劉國祥在敖漢旗興隆溝考古挖掘時,對興隆窪史前人類經濟生活形態進行考察,進而確認這裡以採集、狩獵經濟為主,同時原始農業已經產生。
劉國祥提取一千五百多個土樣,到實驗室進行識別、鑑定,發現一千五百多粒碳化榖粒,一種是糜子,佔百分之九十,另一種是穀子,佔百分之十,這些穀物都是人工栽培形態。
加拿大及英國有關專家鑑定後,也確認這些穀子、糜子都是人工栽培形態。
考古工作者將碳化穀子、糜子送往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進行碳十四鑑定,確認距今七千七百年至八千年間,比中歐地區發現的穀子早兩千年至兩千七百年。
報導說,興隆溝的穀子、糜子考古發現,引起國外學者關注。英國劍橋大學麥克.唐納考古研究所準備與中國課題組進行國際性交流與合作,將在赤峰地區以及歐亞草原大通道進行深入調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