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天下的母親:《戰埸上的小人球》

標籤:

【大紀元4月25日訊】代表芬蘭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戰埸上的小人球》是近十年來在國際影壇上亨譽最高的芬蘭影片,得獎無數。根據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戰埸上的小人球》,是敘述1939-1940芬俄两國曝發戰爭,芬蘭政府為了保護弱小孩童,毅然决然的把八萬名孩童送往鄰近的中立國瑞典.丹麥及挪威,其中最多的七萬名孩童送往瑞典暫居,創造了一項世界紀錄,瑞典則掀起了一股聲援芬蘭的公民運動熱潮,瑞典家庭紛紛主動表示願免費接待芬蘭來的孩子。

本片九歲的小男童伊諾就在這種情況下被送往瑞典的寄養家庭,雖然物質生活不虞匱乏,但依諾内心深處一直想要回到芬蘭的老家,重投母親的懷抱…戰爭結束之後,伊諾又必須離開逐漸熟悉的新家,回到芬蘭老家與母親重逢,但他內心的不諒解一直存在著,他的人生歷程中有兩個媽媽,但在他心靈深處卻是一個沒有媽的孩子,使他對外在的適應及心理重建更加困難。

芬蘭的導演克勞斯哈洛(Klaus Härö)將這個題材改寫並拍攝成電影,主角小伊諾正是這場戰禍中的受害者, 他由離開舊地方、去到新地方、適應、離開新地方、返到舊地方…,到他幾十年後返回故居去探望老媽,導演捕捉到在戰火中被大人遺忘而沒有根的孩童的心境,將一個小孩的觀點與渴望真實地表達出來,從片頭開始,就清楚呈現出戰爭場景,情節陸續開展後,一種未知、不祥的預感逐漸滲透進觀影者的心,另方面主角內心不斷渴望找到一個歸屬,形成一股強烈的掙扎。

同時導演將親生媽媽和寄養媽媽之間的溝通,她們各自內心的矛盾,都可以随著劇情的發展充份表達出來, 所以本片一推出,在芬蘭就造成轟動,並一舉取得代表芬蘭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同時也獲得美國金衛星獎最佳外語片,北歐電影節觀眾票選獎、影評人獎, 開羅國際影展最佳導演、最佳女演員、最佳影片, 多倫多國際影展觀眾票選麦最佳影片等等….。

雖然本片敘述的是一史實, 對於戰火孤兒的命運,有著深刻的描述,能引發深刻的感觸和難以抑制的淚水,但以現今親子關係薄弱的功利社會中,破碎家庭充斥,身為人母的家長,更需反躬自省,什麼對孩子是最好的,更不能為一己之私,把骨肉當皮球踢來踢去,他心靈一旦靈蒙上陰影,他一輩子都抹不掉,他一旦被親人遺棄,他一生都有失落感,對於任何曾有過被迫離開父母親,或成長過程一直懷有秘密的遭遇的人來說,觀看本片後,會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對沒有經歷過戰爭的新生代的我們,本片值得借鏡,更是身為人母的家長們的借鏡。

又最值得一提的是導演沒有以教條方式來告訴我們要愛護幼童,他要觀影者自己感受到瑞典國對芬蘭幼童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偉大情操,也驗証了[生母]固然偉大,[養母]更駕乎其上!@*(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印尼外勞未婚產子遭遺棄新生兒恐將成小人球
美中關稅貿易戰升溫 傳中共將禁映好萊塢電影
《憤怒鳥玩電影3》配音演員陣容公布 2027年上映
《麥塊電影》創奇蹟 北美首映票房超越《芭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