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4月19日報導】(中央社台北十九日電)河南省新鄭市最近出土一處戰國遺址,挖出數十具成年男性無頭人骨架,有的屍骨上有明顯刀砍或火燒痕跡。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孫新民說,這是戰國時期秦滅韓的戰爭遺址。
新華社報導,今年二月至四月,配合鄭(鄭州)石(石人山)高速公路建設工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鄭工作站在新鄭市龍湖鎮王許村及櫻桃園村進行搶救性挖掘,共清理戰國環壕一處,漢代墓葬八座,出土銅、鐵、釉陶、陶等文物百餘件。
專家發現,環壕內大部分是經火焚燒的散亂人體骨架,被埋在三個不同位置,其中一處是專燒下肢骨,從燒骨保存情況看,應是死後被燒。據現場分析,這些肢骨都是在環壕內現場焚燒,因為肢骨周圍填土都被燒成紅燒土。
環壕內發現的人骨架,上、下肢骨十分粗大,其中一具身高一百八十五公分以上。初步鑑定七具較完好骨架,確定都是成年男性。
專家結合人骨周圍出土的鎧甲及銅鏃等物品分析,死者應是戰國晚期韓國將士,他們的人頭被秦國士兵割走後,屍骨被隨意扔在環壕內。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郝本性表示,據文獻記載,秦國在商鞅變法後獎勵耕戰,為了激勵士兵英勇作戰,將軍功與獲得敵人首級相結合,「凡戰獲一首,賜爵一級」。
郝本性說,此遺址發現,不僅是秦國獎勵戰功制度的實例,也見證秦滅韓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