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10日訊】(大紀元記者方涵綜合報導)與兩會期間發佈的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自2001年以每年9-13%的速度增長相矛盾的是,同期中國國內市場居民的消費率從2000年末的73%下降到目前的45%左右,低於國際平均水平20%。
居民消費下降
居民消費率的下降表明中國民眾,尤其是9億農民,從中國經濟發展中獲得實惠有限。
「大多數人民感覺消費不起或是不敢消費」。杭州娃哈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宗慶後在兩會期間指出這種情況的成因,一是因為居民收入增長緩慢,尚未真正富裕;二是民眾買不起房、讀不起書、看不起病現象越來越多,再加上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民眾對未來預期比較悲觀。「所以他們只能把錢存起來,來解決後顧之憂」。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汪海波分析中國居民消費下降的原因主要是農民收入長期慢於經濟增長。2003年中國農民的消費率為18.3%,比1978年下降了12%。
另一個原因是,地方政府為追求政績,制定了不切實際的經濟增長目標。由於擴大居民消費方面的文章難做,見效最快的辦法就是增加投資。於是各種開發區、科技園區隨處可見,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改造越搞越大,結果投資增長大大快於消費增長。
經濟難長期依賴出口、投資
早在2005年中,世界銀行就提醒中國,出口並不是經濟增長可以穩穩依靠的大樹。世行報告指出,中國經濟在信貸和利潤增速放慢,外國直接投資減少,機械設備進口溫和增長,企業利潤下降的背景下,高達500億美元的貿易盈餘對GDP名義增長率的貢獻超過了40%。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巴曙松表示,中國低成本低價格的商品出口,所包含的剩餘價值倒貼給進口國,而這些低成本不僅包含低廉的人工成本,還包含大量耗費的不可再生資源。只有讓公眾充分享受經濟增長的成果,才能有效保證中國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汪海波認為,長期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也不可取,因為那會加劇能源和運輸供求緊張矛盾,使社會物價不斷攀昇。自1978年以來發生的幾次全國物價上漲都與投資增長過快密切相關。消費率長期偏低,會使投資增長失去最終需求的支撐,大量生產能力過剩,投資效益下降,銀行呆壞賬增多,金融風險增大。
宗慶後在兩會期間呼籲,政府適當降低企業的稅負,使企業有利潤空間給工人加工資;政府應不斷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實現工人工資的增長。◇(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