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沿長江搜尋 未見水中活化石

標籤:

【大紀元12月3日訊】由30多名中外科學組成的「長江白暨豚科考調查小組」在歷經26天後,12月1日抵達了此次考察的「終點站」上海。在沿長江1700公里行程中,科學家未發現一頭白暨豚;更令人憂慮的是,連10年前在上海一帶經常能見到的江豚,也只發現1頭。

BBC消息,在1997年的一次大型科考行動中,科學家還在武漢一帶的長江流域發現了13頭白暨豚。這次一頭都找不到,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長王丁博士說,「我們現在還不能說白暨豚已經滅絕,但是它們的種群數量比10年前劇減。」

王丁指出,造成「水中活化石」白暨豚和江豚數量銳減的原因有四,水質污染、漁業過度發展、水上交通太過頻繁加上水利工程越建越多,都使得這些古老的生物找不到一片安寧安全的棲息地和繁殖地。

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局翁立達教授近日表示,位於長江下游的上海市,符合飲用水水源國家標準的地表水只剩下1%,水質劣於五類的已佔68.6%;無錫市區內已很難找到合格的地表水。長江中下游地區有水不能吃的現象普遍存在。

中國一些地方還存在著錯誤的發展觀,為了發展經濟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 據統計,長江流域生活污水處理率只有15%,低於全國平均水準。

據報導,中共國家環保總局提供的環境統計數據表明,長江污水排放量呈快速增長之勢。1998年全流域廢水排放量為113.9億噸,2001年為138.3億噸,2005年為184.2億噸,短短7年的時間,廢水排放量增加了70億噸。

*白暨豚檔案

白暨豚是一種類似海豚而生活於江湖中的淡水哺乳動物(別名白暨、白鰭豚,屬於喙豚科,學名為 Lipotes vexillifer),身體呈紡錘形,全身皮膚裸露無毛,嘴長,眼小而退化;聲納系統靈敏,能在水中探測和識別物體。背鰭呈鈍三角形,鰭肢與尾鰭均向水平方向平展。體背部青灰色,腹部白色,新生幼獸的體色比成體深。

白暨豚生活於長江中下游附近多沙洲、邊灘並有大、小支流與干流相連的地段。喜歡群居,尤其在春天交配季節,集群行為就更明顯。其活動範圍廣,但對水文條件要求較高,為特有的珍稀水生獸類,亟待加強保護。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河南南陽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金浩落馬
廣西降雞蛋大冰雹 屋頂被砸穿 狗被砸死
馬國部長在地下室贈習五爪金龍錫盤 惹質疑
福建三公民起訴公安局為阻旁聽限制人身自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