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振 :論和諧之哲理

兼批判中共構建所謂「和諧社會」之虛偽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11月24日訊】「和諧」一詞,內涵優美,精湛、傳神,從大自然景象,到人際關係,到世界共處,不但是一種平衡穩定的架構,也是一種美麗可愛的畫面,更是一種高深精微的哲理。

  中華民族先哲觀察宇宙間的現象,瞭解自然界之法則,發現人類生存之原理,對「和諧」觀念,發表許許多多哲理。中國歷史文化數千年的發展,民族生命力的綿延,實有賴於文化的凝聚力,先哲的和諧觀,也是促進民族文化凝聚力的一個重要的文化內涵。

  先秦諸子處於政局大動盪、社會大衝突的時代,他們對於如何維持人間的和諧,留下了很多寶貴的經驗與智慧之言。儒家講和諧,著重於納入「禮制」的範圍。人們首先想到孔門「和為貴」的名言,無論是個體間的矛盾,族群間的衝突,還是國際間的糾紛,當和解曙光出現,總是以「和為貴」作為解決紛爭的最高原則。孔門這句名言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講的:「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論語.學而)在這裡,「和為貴」是「禮」的運用,用現在的話說,主要是以社會規範為制約,無論大小事件都要做到合適恰當(小大由之)。

  孔子重「和」特重「仁」,但都是在「禮」的大前提下。在儒家的思想體系中,人際關係的和諧建立在人性的基礎上,換言之,人類之福禍,繫於人心之善惡,妄念作狂,克念作聖,要把眾人納入一個平衡穩定的倫理結構中,包括基於血統、親情的家庭倫理,和基於道義或友情的社會倫理,二者都以「仁心」為出發點,從個人之誠意 正心做起。

  儒家之立言,全為人類共生共存共進化之大道,要求個人性宜率而不宜任,慾宜制而不宜縱,財為末而德為本,力居後而德居先,孝為百善之首,淫為萬惡之源,誠為立德之始基, 中為處世之正道,求仁為做人之先決條件,力行為成事之不易原則, 忠恕則人與人相處之道以明,信義則國興國相處之道以立。凡此均為孔子所諄諄告誡者,不獨為國人今日所亟需,抑亦全人類所應虛心而求之也。

  墨家講和諧,著重在人人發揮「兼愛」的互助精神。墨子是周代禮制文化的反對者,對宗法制度在政治上的弊端有著敏銳的觀察,反對世襲制度,主張「官無常貴,民無常賤」。墨子十分重視人際關係的和諧。他提倡兼愛,認為如果人人都能推廣愛心,「上下調和」,則小至父子兄弟可以齊心合力建立美好生活,大則形成上不凌下,官不欺民的政治氣候,這樣社會才能維持和睦穩定「吏民和」。墨子是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社會哲學家,在當時的割據戰亂的局勢下,他不僅迫切期望一國的安定﹕「刑政治,萬民和,國家富,財用足」,而且期待四海之內都能再現昇平﹕「天下和,庶民阜」,「一天下之和,總四海之內」,同時,他還反對霸權,指斥大國借用各種說詞干涉、侵略他國的行徑(非攻)﹕「必反大國之說」)。而至於法家講和諧,著重在法制的實施與履行。如果從哲學的角度來考察,儒、墨、 法是在政治社會的層面來提出人際關係如何和睦相處,在「人和」的範圍內提出和諧的主張,而道家不只重視「人和」,還從一個更為寬廣的思想視野出發提出「天和」,其所關注的人間和諧是由宇宙的和諧推衍而來,進而以其宇宙論的基礎以及個體心靈為依據的「心和」,謂之「三和」。

  老子在宇宙生成論所提到的「和」字﹕「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在老子生活的時代,人類社會正處於權力風暴席捲 之中,權慾的貪婪與恣肆,造成了人間禍患的根源,老子提出「無為」、「不爭」、 「柔弱」、「處厚」等原則,提出古代民主思想色彩的主張,勸喻上位者放對棄子民過多干預,讓人民在極為自在、自由、自足的環境下生存發展(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 。

  總括先哲的和諧觀,具有高度的哲學理境,要求達到「三和」:精神世界和物質世 界的和諧,是謂「心物合一」,人類良知和行為的自然和諧,是謂「知行合一」,人心人德和天道天理的和諧,是謂「天人合一」。

  在大自然中,原野森林一片青綠,山坡的松柏蒼勁挺立;水池中綻放純淨的白蓮, 素雅可愛;池塘中鴛鴦成雙成對的悠遊於碧波間;樹上鳥巢,母鳥慇勤的餵養黃口兒,一片和諧的景象,日月的運行,四季的循環,草木的榮枯,動物的生息,無不存在於一種和諧的宇宙結構中。

  古籍「中庸」有言:「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繫焉,萬物覆然。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萬物載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與然焉。今夫水,一杓之多,及其不測,龜蟹蛟龍魚鱉生焉,貨財殖焉。」詩雲﹕「維天之命,於穆不已。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四時之錯行,日月之代明,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雲所以為大也。 蓋大而後能容物,久而後能成物,可大可久之道,乃為人類所應,一致追求以達共生存共進化之目的者也。」

  孔子禮記大同篇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這誠是人際和諧、社會和諧的最優美、最崇高的境界。

  禮記大同篇是孔子政治哲學最簡明扼要之宣言。綜其要義,其一、當從「各親其親, 各子其子」之社會,而進於「不獨其親,不獨其子」,是真正和諧之社會。其二、當從「貨,力為己」之社會,而進於「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諸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真正均平之社會。最後目的,即在「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之世界,易言之,一為著重生計,使男女老幼均能各安其業,無一夫不獲其所。二為注重互助,當使有無相通,盈虛相劑,整個國家,整個世界,均無有餘不足之患,孔子崇高之理想,經後來學者之闡揚與奮鬥,成為中國歷史之大動脈。中華民國所憑依民有、民治、民享之三民主義,即以孔子大同學說為其思想淵源。

  中華傳統文化追求天人和諧,貫穿著「天、道、神、佛、命、緣、仁、義、禮、智、信、廉、恥、忠、孝、節」等等,民間承傳中華傳統文化價值觀,成為社會安定祥和的基礎。我們瞭解先哲所提出之和諧哲理和孔子的大同思想之後,證諸中國共產黨搬進的馬列共產主義,及其五十多年來在中國大陸的所施行的慘絕人寰、古今中外所未有之暴政,則今天中南海獨裁者胡錦濤,根本沒有資格提出構建所謂,「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如果中共不放棄一黨專政,還政於民,如果中共不放棄階級所爭,殘殺政策,永無可能構建「和諧社會」,只有現實的「衝突社會」持續下去﹐惡化下去,誠如﹕「湯誓曰﹕「是日盍喪﹖予及汝偕亡﹗」民欲與之偕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樂哉﹖當前中國大陸社會,由於中共政權橫暴,官員貪腐劫掠,逼到人民無以為生,群起抗暴維權運動到了如火如荼的程度,民不畏死,願與之偕亡。大陸青年作家余傑稱民不聊生到了民不畏死。中共仍慾以死懼之,已告無效﹗

  中共於十月八日至十一日召開十六屆六中全會,會議主題是研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是近二十五年來中共中央全會首次討論社會事務問題。按照過往的慣例 ,每當中共要「抓」甚麼問題,就意味著這問題已經十分嚴重,就是因為社會衝突情勢已非常惡化,才不能不提出要求「和諧」。因為貪污腐敗,官商勾結,強佔農田,強毀民居,徵地拆遷,使人民無立足之地,無農田可耕,國企改制,企業為貪官所獨佔,工人被強迫下崗,走投無路,環境污染,威脅民生,種種極端不公不平現象,把廣大的弱勢群體,逼到無法生存的絕境,民怨民憤沸騰,群體維權抗暴事件,去年間超過八萬七千宗,平均每天二百四十一宗,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民眾利益被侵犯而引發的。而中共對民間維權運動、對上訪訴冤的人民,仍然採取一貫的流氓手法去處理,使用暴力去鎮壓,不擇手段去撲滅抗議。

  名作家何清漣稱﹕「中國目前出現了這樣一種奇特的政治現象﹕政治實踐越來越依賴暴力統治,政治口號卻聲稱要建立和諧社會,而達成和諧的手段不是消除產生社會矛盾的根源,即控制強勢集團對弱者的掠奪,而是通過政府暴力手段壓制利益受損者的利益所訴求與反對。不正義的手段絕對不會通向正義的目標,力圖通過暴力治國來穩定統治集團利益的社會,是無法通向和諧的。」

  中國大陸之所以成為「衝突社會」、俱源於中共搬進邪惡的馬列主義治國,建立獨裁專制,反人性、反人類、反倫理、反道德,五十多年來不斷掀起「階級所爭」、政治運動,造成八千萬以上人民死於非命,時至今日,已陷於四面八方的反暴力量包圍中,因末日來臨的危機極度惶恐,乃提出「和諧社會」,根本違背先哲和諧之哲理,企圖騙人欺世,人世間無恥之事,莫甚於此。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莫建剛:政治口號的災難性
黃翔:「和諧社會」與「黨主獨裁」
何權:遠離和諧社會的上訪村
「找『黨』它是最大的丐幫幫主」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