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梅雨綿綿,時而轉成豪雨,天氣很不穩定,所以不敢往山區跑。今天趁著陪老婆孩子回中壢娘家,於是順道去逛逛中壢市區的古蹟,如果天氣沒變壞,打算再繞往中壢市郊尋訪一些古蹟景點。
中壢,是我熟悉的城市,也曾是我的復興基地。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我剛退伍,遇上經濟不景氣,又值家道中衰,在台北找不到適合的工作。翻遍報紙,才終於在中壢工業區一家電子廠找到一份小職員的工作。而台北、中壢之間交通往返耗時,通勤一陣子後,我便決定帶著簡單的行囊,隻身來到中壢,租屋於中原大學附近,就近上班。
當時,每天騎腳踏車往返工業區上班。白天上班,晚上則溜進中原大學夜間部旁聽企管課程,刻苦自勵。兩年後,家境改善,於是職辭,準備研究所考試。當年考上研究所後,才重返台北唸書。我在中壢整整住了兩年時光。當然,我與中壢的緣份不僅只於兩年而已,我也在中壢找到了幸福。
當年的印象,不曾見過中壢有什麼歷史古蹟,市區街道盡是水泥樓房而已。或許是當時缺乏資訊,所以我不知道中壢有古蹟;也可能是因為當時的我,情人眼裡只見西施,不見古蹟。後來年紀漸長,才漸漸對舊的事物產生了興趣。
二十年後的今天,搜尋古蹟資訊,變得容易許多。利用網路,彈指之間,便可將隱身於僻巷幽徑的古蹟搜尋出來。各縣市政府的文化局網站,都有當地完整的古蹟資訊。當然,也有無數私人網站,提供了不少古蹟資訊,這種民間力量也很可觀。以桃園地區而言,山友張三兄的網站-《虎茅莊之旅》,就介紹了不少當地的古蹟資訊。我今天的中壢古蹟之旅,就參考了他的網站資料。「虎茅莊」,是桃園的舊地名。中壢的舊地名則是「澗仔壢」。
聖蹟亭 |
我的第一站來到中壢市區延平路「新街國小」旁的「聖蹟亭」。聖蹟亭,就是所謂的「敬字亭」或「惜字亭」。傳統習俗,寫過文字的廢紙,不能隨意丟棄或踐踏,須送到「聖蹟亭」來焚燒,這是先民對文字及知識的一種敬重態度。文以載道,一向是中國文學的傳統。文字傳遞道統,對文字尊敬,亦隱含著對先聖先賢的敬意。「惜字亭」,命名為「聖蹟亭」,其意義在此。
新街聖蹟亭,位於縱貫公路上,是貫穿中壢的主要道路,我曾經過這裡無數次。聖蹟亭旁有一座福德宮,我以前誤以為聖蹟亭是土地公廟的金亭,用來燒金紙的。今天的聖蹟亭,似乎是被當作金亭來使用,我看到爐裡有不少燒過的紙張灰燼,可能是來土地公廟拜拜的信徒在這裡燒金紙。
這座聖蹟亭據說已有一百六十幾年的歷史,約創立於清道光年間,今日的形貌則是日據時代改建的,所以融合了中西建築的風格。三層亭塔,高約三公尺,立面以洗石子砌成,有大正時期流行的巴洛克雕飾,底座為八角形,中層為四邊形,上層為六邊形,正面浮刻「聖蹟」二字。最上方的亭簷則是中式飛檐。這是全台現存的惜字亭中少數具有洋味的,表現出日據時代初期的西洋風建築特色。
這座聖蹟亭雖然位於市區大馬路上,但位置有點隱蔽,一側被陸橋擋到,一側被福德宮遮住,若開車經過這裡,車速稍快,可能不小心就會錯過了聖蹟亭。
中壢神社的銅馬 |
三光路115號的中壢高中,是我今天行程的第二站。我來此是為了參觀校園內的一匹銅馬。中壢高中的原址曾是日據時代中壢神社的舊址。我是看了張三兄的旅記介紹才得知的(註4)。中壢神社在台灣光復後,遭到拆毀的命運,原址成立中壢高中。神社附屬的一些日式建築曾被移作學校辦公室使用,不過在民國六0年代時,因房舍破舊而改建成新大樓,僅存這匹銅馬放置於校園中,做為景觀裝飾而已。
銅馬,較無政治意涵,在中國文化裡,馬也象徵吉祥,成語有「馬到成功」之句。銅馬奔馳的英姿放置於校園內,對於年輕學子也有鼓勵與啟發的作用。
我從中壢高中校門口走進去,面對諾大的校園,本想向警衛室詢問銅馬的位置,但還沒走近警衛,就已望見銅馬正位於校門進去的廣場正前方旗杆下,位置相當明顯。這匹神社銅馬就如我曾見過的桃園神社及台北二二八公園內的銅馬,昂然闊首,雄姿英發。從中壢神社的舊照片中,可以發現當年神社的規模不小於今日的桃園神社。如今桃園神社成為台灣唯一保存完整的日本神社,其餘的神社都已被破壞殆盡。中壢神社的命運也是如此,只剩這匹銅馬幸運地逃過一劫。
現在台灣還保存幾座日本神社的銅馬呢?恐怕還是未知數。例如,二二八公園的銅馬,就位於兒童遊戲區,若沒被發現,誰又知道牠原隸屬於日本神社呢?目前已知的神社銅馬,有台北二二八公園、桃園神社、中壢高中、宜蘭員山神社( 宜蘭縣忠烈祠)、花蓮市忠烈祠;另外,也有人提到台南忠烈祠,以及台南新營圓環附近也都有銅馬,若果都是屬於神社的銅馬,則目前已知的神社銅馬有七座。或許應不只這些數目。
我上次去拍二二八公園的銅馬後,有位山友告訴我,聽說日本神社的銅馬身上藏著日本人留下來的寶藏祕密,祝福我能找到寶藏。這當然只是一句開玩笑的話。不過話說回來,歷史本身其實蘊藏著無窮的寶藏,只在於人們願不願意去挖掘而已。
「燃藜第」古厝 |
第三站,我來到了位於正大街11號的「燃藜第」紅樓。初見這座紅樓,有訝異的驚喜。沒想到在中壢熱鬧的街上,竟藏著這麼一座典雅的紅樓古宅。紅樓旁的三合院古厝,門額寫著「燃藜第」。紅樓是燃藜第的附屬建築物,位於三合院左護龍旁,建於日據時代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歷史將近百年。
「燃藜第」是什麼意思呢?查資料才得知,藜是一種植物,古人用來作為燃料,作為照明,可以傳火徹夜。後人用「燃藜」比喻夜讀,有「勤學」之意。古厝主人以此命名,頗具深意。「燃藜第」為劉姓人家。今天古厝深鎖,我只能隔著大門,相機伸過柵欄,遠遠拍攝而已。
紅樓 |
「燃藜第」旁紅樓為兩層樓歐式樓房,據桃園縣文化局網站的介紹,紅樓的建築樣式神似英國十九世紀中後期發展的殖民地樣式建築(Verandah Colonial Style)。這棟紅樓就是模仿這種造形的擬洋樓建築。二樓的拱廊是紅樓最大的特色。
這棟紅樓令我憶起在汐止曾見過的站前蘇厝,兩者都以典雅的拱型迴廊為建築特色,建築年代也很接近。蘇厝位於汐止車站前的大同路上,曾面臨馬路拓寬被拆除的壓力,也有車站前土地商業價值的改建誘惑,前途未卜。相較之下,中壢紅樓則幸運許多。無論是「燃藜第」的三合院或紅樓,都已經過整修,維護的相當不錯。紅樓還古屋新用,化身為客家美食懷舊餐廳,中午時刻,顧客盈門。紅樓因此顯得精神抖擻,喜氣洋洋。
東西,用久了就會壞掉。房子則剛好相反,若沒有人居住或使用,屋裡沒有人氣,房子反而會更快地破舊。我欣見紅樓的重生。
聖蹟亭。洗石子材質的基座。 |
旅遊日期:2006.06.03
行旅圖 |
——本文轉載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http://www.tonyhuang.idv.tw/@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