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頭稅」和「黨文化」

人氣 1

【大紀元1月5日訊】「人頭稅」現在成了華界的熱點,其間不乏分歧、爭議甚至相互指責,筆者看來其實還真不是一件壞事,這件事可以說是加拿大華裔社區隱藏著的危機的大暴露,就好像是一個人有了病,這病發出來了,也就有了治癒的可能,不過如果不能對症下藥,也真可能鬧出性命之憂的局面來。這裡就筆者自己瞭解的一些情況,發表一點評論,雖為一家之言,但也是本著治病的善意,希望我們華裔社區能就著此事成熟即健康起來。

其實要說起來華裔社區這些年來,好像從來就很難和主流及政府溝通,記得當年剛到多倫多的時候,正是兩個針灸協會大打官司的時候,誰都要代表華界和政府談針灸立法。後來一批從大陸移民出來,以針灸謀生的人士也成立個協會,也是要代表針灸界如何如何,搞得安省政府無所適從。記得當初該大陸協會的發起人就說:這不就是搞政治嗎?我在大陸就玩,大家誰怕誰。七八年過去了,這個協會那個協會的好像也就無聲無息了,不過大概一聽說談立法的事,就又會有人要忙不迭的跑出來要代表誰了。

前面說的這個例子因為牽涉的人群小,大部份人也不關心,但這回牽涉到全體華裔在加拿大的歷史地位和將來的社會地位問題了,我們就不能再漠不關心了。馬田也在委屈的喊:你們華界總得有個統一的聲音吧。那麼就讓我們好好的來看看,到底是甚麼東西,造成了華界的分裂和內耗,使我們始終成為主流社會很難理解和溝通的一個社區。

我們來自大陸的移民都知道,自中共上台之後,他們就打著為了中國人的利益而代表全體中國人的名義,先是搶光了有錢人的財產「公有之」,今天再經濟搞活「私吞之」,所以,只要在利益和權力問題上,一旦有人在非民眾選舉的前提下,以代表大眾的名義,突然神秘的搞甚麼動作的時候,我稱其為「黨代表」在行動。更何況在「人頭稅」問題上,突然宣稱代表華界和政府談判的陳丙丁先生,可以說一貫是中領館在華界的代言人,其「黨代表」的身份從來都是其毫不避諱和引以為豪的。

說白了吧,把海外華界攪得四分五裂的就是這種共產幽靈帶來的,無所不在,以鬥爭和陰謀為手段,以共同瓜分利益為誘惑的「黨文化」。在一個國語社區聲援華聯會的記者會上,一位社團代表說:我們對人頭稅問題沒有討論過,不過聽說這筆撥款也會使我們受益,所以我們就表示支持。另一位社團代表則說:我們社團沒有討論過人頭稅問題,但被推選出的理事當然有權代表協會全體人說話。前一位甚至不去想想那錢是怎麼來的,那樣一筆凝著眾多華工血汗的錢是說分就分的嗎?後一位則更是覺得「黨代表」理所當然的有權代表全體人民思考和決策。

我們不能責怪那些腦子裡滿是「黨文化」的同胞,因為他們從降生到這個世界的那一刻起,就在「黨文化」中浸泡著,他們以為那是世間唯一的生存法則。但是我們必須提醒和勸告這些同胞,那絕不是人的生存法則,我們不能以「人民」的名義在全世界到處「打土豪、分田地」,因為那是絕不被文明社會所接受的,如果任「黨文化」氾濫,最終整個華裔社區包括這些朋友自身都將身受其害。

同時我們也要清醒,「黨文化」並不遙遠,我們身邊還有非常熱愛「黨文化」的人,這種集鬥爭、暴力、欺騙、謊言、權術、誘惑為一體的「黨文化」,也是我們大陸華裔社區四分五裂的根源所在,想想看,就多倫多來講,為甚麼同樣有著大約20萬人口的香港背景的華裔社區幾乎沒有甚麼社團組織,而大約20萬人的大陸社區居然要搞出幾百個社團呢?

在《九評共產黨》裡有這樣一段話:按《說文解字》,「黨」(繁體,上尚下黑)意即「尚黑」。「黨」,「黨人」,在漢語中含有貶義。孔子說:「君子矜而不爭, 群而不黨。」《論語》中註釋為:「相助匿非曰黨。」中國歷史上的政治小集團,往往被稱為「朋黨」,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不好的概念,與「狐朋狗黨」同義,「結黨」和「營私」連在一起。在加拿大這樣一個法制健全的社會,作為以新移民為主的華裔社團如此「雨後春筍」般的繁茂,大概只能說明我們「黨文化」的烙印還很深刻,我們溶入加拿大社會也還有一段路要走。

相關新聞
五柳先生:淺析中共的「黨文化」
甘泉 : 徹底埋葬黨文化 再現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政媒兩棲風波 鄭麗文:馬英九尊重她的處理
政媒兩棲風波  馬英九:鄭麗文短期內處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