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酒的魅力角色

石杭

標籤:

錦上添花

 
  有人說酒令菜式更可口,有人說菜餚令酒更香醇,這不過是酒的表面形象而已,它的真正身份是令用餐氣氛更輕鬆愉快,「Tomakethegoodevenbetter」。

  上高級餐廳享用西餐,眼前常有一陣「紅光」、「白光」掠過(這情況在中菜館愈來愈普遍)。不是被燭光掩影而頭暈眼光,而是紅、白酒在倒酒、被喝掉再添飲的過程令人眼花撩亂。或許你對餐酒的知識早已瞭如指掌,又或是個遲遲不肯「起步」的門外漢,但多知道一點關於餐酒(tablewine)的種種又有什麼害處?

  何謂「識」飲酒?

  一般人說「識」或「不識」飲酒,所指的應是懂得挑選合乎自己口味的酒。很多時候貴的酒未必符合自己的口味,而不對口味又不代表酒的品質欠佳。對初學者來說,最實際的方法是多點嘗試,因為口味是十分主觀甚至可以說是一種直覺。如果想提高選對口味,嘗到喜歡的餐酒時,不妨記住那款酒的資料,亦可向餐廳侍應或品酒師請教酒的特點,例如果味較重、較干(dry,即甜味的相反),到再有機會選酒時,便可按這些資料挑選較接近自己口味的酒。

「學費」問題


  一瓶法國出產的中價餐酒動輒三百元或以上,為了摸清自己的口味要花費多少才夠?那麼「學飲酒」的學費豈不是天文數字?這裡提供兩個較划算的建議。

一.不妨從售價較便宜的酒入手,在摸索口味的階段沒必要非法國名釀不入口。澳洲、新西蘭、加拿大以至南美的智利和阿根廷生產的餐酒同樣有品質佳的選擇,價錢也較便宜,中等貨百多元已行。

二.以杯做單位。開一瓶酒並無所謂「試味」的步驟(除非酒質欠佳或受松木塞污染,即crok了才可打回頭),開瓶後價目自然會加到你的帳單上,如果口味不對,既浪費了酒,也令金錢花得不值。不少較高級餐廳都有按杯售酒的制度,平均來說$40至$70已可點到一杯品質不錯的餐酒,以這個價錢萬一試著的並非心頭好,也不過是幾口便可喝盡,「肉痛」程度大減。當然亦可以與六、七位朋友同開一瓶酒,則每人約可分到一杯的份量,試過合口味的再點也不遲。
  
  飲酒的規矩

  常聽到不少嘗酒的金科玉律,即如何搭配食物、執杯手勢等。其實喝酒亦不過為了享受,如果一頓晚餐的愉快氣氛因拘泥於「正確」、「不正確」而受到破壞,豈非不值?所以喝酒時不妨放鬆心情,盡量自然地行動,只要沒有弄得酒花四濺,杯子與餐具碰得鏗鏘有聲(更糟糕當然是喝醉了失態人前),亦毋須太在意所謂的規矩。

  但話說回來,如果你想要能品嚐到酒的味道,也有些值得注意的地方,例如:

·飲酒時,酒應在口腔內停留一點時間,如吞得太急,根本無機會用味覺去感受酒的質感和味道。

·飲過味濃的酒之後再飲較清淡的酒,味覺便會容易混淆,所以不妨先由較清爽的白酒開始,再喝口感較濃和豐富的紅酒。如果會開幾瓶紅酒,也應由輕身(lignt,酒精含量較低)的紅酒開始。

·飲酒時不宜以第一口酒的感覺去判定是否喜歡,讓口腔稍微適應過後,第二口酒的感覺者是較真實地反映出酒的味道。

誰都知道「紅肉配紅酒」的口訣未必能搭配出最佳的酒和菜,難道酒、菜搭配已是純個人喜好?

  比起以肉質種類為選配餐酒的標準,以菜式的烹調方法及醬汁作考慮因素似乎更實際。一般是煮法愈清淡,醬汁味道愈清和簡單,便配愈清淡的酒,所以龍蝦刺身和芝士牛油焗龍蝦便應配上兩種截然不同的餐酒,不妨請品酒師為你提供一些好的建議。(星辰美食網)

相關新聞
歌劇魅影  喜憨兒也喜歡
崔智友現身代言名品店 演繹迷人女性魅力
陶喆小巨蛋第二場 更添星光
格林斯潘 功過評說(1)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