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月25日訊】(據中華網1月25日報導)隨著各種獎項的陸續發佈或頒發,在奧斯卡頒獎典禮前夕,人們對2005年電影成績的回顧暫且可以告一段落。此時,人們將目光再次投向好萊塢———這個一直引領全球觀眾欣賞方向和內容的電影“製造基地”。那麼,2006年美國電影市場帶給觀眾和從業者的將是怎樣的一份心情?本月23日,《今日美國》報就此撰文,對好萊塢電影市場今年面臨的挑戰進行了預測性分析。
在續集潮中,《達•芬奇》以“新人”姿態出現備受期待更多圖片(圖/中華網) |
分賬付款緩解大片壓力
對於好萊塢的影片而言,某種程度上一直就是大製作的代名詞。儘管分賬付款在好萊塢並不常見,然而,僅去年在美國的電影公司中就有44部影片採用此方式拍攝,而這一數位與前年相比,增加了10部之多。這一數位的增加,可以看出電影公司在拍攝影片時的壓力已經顯現。美國的一些業內人士就表示,“好萊塢的表現已經讓電影追隨者的人數下降了,我覺得這不是靠幾聲尖叫就能改變的。”即便是“地球上最樂觀”的電影公司老總們,現在也開始承認,票房與拍攝成本之間的無形戰役,仍將是今年最為艱巨的一場戰鬥。
剛剛過去的2005年,憑藉《星球大戰》、《蝙蝠俠》和《哈利•波特》等幾部影片,多少讓美國電影市場一度萎靡的局面得以暫時打破,那麼,今年是否還能有這樣的“強心劑”出現呢?因為,《怪物史瑞克》、《蜘蛛俠》、《哈利•波特》等影片的續集要等到2007年才能上映。“如果沒有那幾部力挽狂瀾的大片票房支撐,我認為去年的票房市場根本就沒有打贏這場戰鬥。”20世紀福克斯負責發行公司的老總布魯斯•辛德勒如此表示。
大片救市仰仗續集
當然,沒有大片也就無所謂好萊塢。如果仰仗大片救市的話,一向在翻拍、續集和高科技動畫方面頗有水準的好萊塢,今年還是準備依靠21部續集、16部翻拍影片以及10部動畫影片來考驗觀眾的忍耐力。但目前已有評論人士對此提出了自己的擔心:這種趨勢是否意味著好萊塢有些江郎才盡,而觀眾看這類影片的耐心還能持續多久?“我相信票房會好起來的,但續集類影片絕對不是它的救世主,因為喜歡看這類影片的潛在觀眾畢竟有限。”一位電影機構的人士如是說。但是,不管外界怎樣評論,好萊塢依舊我行我素,“2006電影大餐之續集篇”目前已經初露端倪。根據美國電影公司高層主管和電影分析人士的一致推選,今年5部可能賣座的影片中,有4部是續集類影片。其中,《不可能的任務3》、《X戰警》、《超人歸來》和《加勒比海盜》或許就是讓觀眾感到“似曾相識”的影片,觀眾們只能祈禱這幾部影片千萬不要屬於“狗尾續貂”之作。而唯一以“新人”姿態出現的將是被熱炒的《達•芬奇》。但是,誰能保證,如果此片叫好又叫座,好萊塢也不落俗套地再拍續集呢。
夏季好過秋冬難熬
美國業內人士的一份統計數字表明,去年好萊塢電影市場的“重量級”明星影片,唯獨只有《星球大戰》的票房超過3億美元這一“重量”標杆。而在美國電影市場中,一直就有暑假檔期放映的影片才賣座的特點。但是,在秋季和冬季究竟有沒有能讓好萊塢可以吃下定心丸的影片呢?美國票房網的負責人潘德拉的話,就多少代表了美國電影界人士“一年之計在於夏”的想法:“我們這個夏天沒有《星球大戰》,但有《超人》和《X戰警》;今年雖然沒有克魯斯的《世界大戰》,但還有他的《不可能的任務》”。但是,讓電影從業者擔心的一點是,無論如何,去年年底美國電影市場還是有幾部影片構成了“全明星陣容”———《金剛》、《哈利•波特》和《納尼亞傳奇》。但是,今年年底在這一檔期可以推出的好影片卻乏善可陳。正如美國劇院所有者協會負責人約翰•費西安所言,“我們在夏季很有信心,但問題是在10月和11月我們是否可以把握住機會。”
其實,對於如何製作一部吸引觀眾的電影以及創造電影票房佳績,近年來一直是好萊塢和世界各地電影從業者在思考的話題。但從未有過一個真正的標準答案。也許,美國一位電影公司老總的話,多少可以代表業內人士的心聲:“我們知道,人們還是喜歡看電影的。我們只是需要瞭解,現在怎樣才能吸引他們來看電影?什麼類型的影片他們最想去看?只有電影中的事物變換得越快,也許這正是你應該希望看到的事情。”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