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月18日訊】中國地表水資源(河流、湖泊等)歸水利部管理;
地下水資源卻歸國土資源部管理;
農村用水歸農業部管理;
城市和鄉鎮的生活用水、工業企業用水和雨水、污水排放由建設部負責;
水路運輸由交通部負責;
水質管理、污水的監測和治理歸環境保護局管;
水質衛生管理、血吸蟲治理是衛生部事;
濕地保護和動植物種類保護歸國家林業局管;
水電開發、水價制定則是國家發改委權限;
防洪、抗旱歸國家抗旱防訊指揮部統一指揮……
目前中國行政管理中,起碼有八個以上的部委負責水資源的管理工作,故稱八龍戲水。有人說,八龍管水,表示中央政府對水資源管理的重視。其實不然,八龍戲水,目標矛盾,權力分割,結構重疊,缺乏合作協調,管理無效。八龍戲水,為的不是公眾利益,而是爭權力,爭地盤,爭資金。八龍戲水的結果,是中國解決了「吃飯」的問題,卻產生了「喝水」的問題。
在下面幾個實例中,可以看到八龍戲水的弊病。
一、互相爭權︰黃河三門峽工程
黃河三門峽工程是一個錯誤的決策,這個工程給中國生態環境和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危害,這是許多中國人都已經認識到的問題。但是他們中的大部份並不知道,兩龍爭權,是促成黃河三門峽工程錯誤決策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一個五年計劃中,黃河三門峽工程是最大投資項目之一。這個工程一提出,清華大學黃萬里教授就據理反對,許多水利工程師和管理官員也贊同黃萬里教授的意見。在多泥沙的黃河上建壩,所要面臨的泥沙淤積問題,是任何一個水利工作者都不會忽視的問題。為甚麼水利部要拚命壓制黃萬里教授的意見?請看錢正英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迎接21世紀對水利的挑戰」一文的論述︰「我們自己內部有一個小算盤,那時水電和水利是分開的,水電是電力部,水利是水利部,三門峽這個項目馬上就要上,為了爭取三門峽的領導權,就是三門峽歸水利部主管,還是歸電力部主管,我們的調子也高了,都贊成搞三門峽了。」
二、放手不管︰西部大開發
黃河三門峽工程之後,水電開發歸水利部管。但是1998年朱鎔基主持國務院機構改革後,水電建設這一塊肥肉從水利部劃出,歸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負責。此時正好又趕上「西部大開發」,水電開發又成為西部大開發的主要項目。各大水利工程建設單位(如三峽總公司等)、各大電力集團(如華能集團等)紛紛占河為王。私人資金也滾滾流入西部水電大開發,私人公司在各河流上處處建壩發電。一時中國大地上出現了一個「圈水運動」。中國民間流傳這樣的民謠︰「銀路金橋鑽石壩」,就說明了建造水壩是目前中國利潤最高的工程。
到2003年,中國共有水電裝機容量一億千瓦,而未來15年計劃安裝的水電裝機容量將高達一點六億千瓦。在河流上到處建壩發電的最大危害就是破壞了河流的自然生態系統,河流的自然自淨能力大為減弱,水質變壞;水庫大壩人為地抬高了河流的水位,加重上游的洪水災害和下游的洪水風險。2005年夏季珠江流域發生的嚴重洪水災害,和西部水電大開發中在河道中亂建大壩有直接關係。
三、互看笑話︰淮河治理
1993年10月國務院決定把淮河治理作為國務院的重點工程,一定要讓淮河變清!當時的國務院總理李鵬提出,一定要在1997年之前讓淮河變清(後改為2000年底)。工程由國家環保局負責。所謂的讓淮河變清,只是把一項指標降下來,就是讓化學耗氧量從1993年的150。14萬噸下降到每年36。8萬噸。資金給了環保局,國家水利部很是不服氣。在淮河治理措施上,不予以配合,而是處處設障,特別是不讓淮河水流動起來。
2000年元旦過後幾天,國家環保局副局長汪紀戎宣佈︰根據環境監測總站的監測數字表明,淮河基本實現了國務院提出的2000年水變清的目標。化學耗氧量為48萬噸/年。但是馬上水利部就接著透露,實際的化學耗氧量為94。33萬噸,讓環保局很是下不了台。水利部的數據是根據淮河及支流的沿線水文站的水質測量資料計算出來的。
環境保護局管管理水質、污水的監測和治理,但是在全國沒有成體系的監測站網,主要依靠車載的流動的實驗室,工作人員到河邊去打一桶水,然後到車上進行檢測。取樣不准,檢測數據也不完備。水利部在全國個河流、湖泊都建有水文站,也設水質監測設備。但是這些數據只供水利部門用,數據不共享,造成國家資源的極大浪費。
四、忙中出亂︰水庫亂調度
自從水電開發歸國家發改委管之後,水庫運行的目標以發電為主、以經濟效益為主的特徵就更加明顯。但是中國的絕大多數水庫工程都兼有防洪、航運和供水灌溉的多重任務,這些目標和發電的目標在空間上和時間上常常發生衝突,也引起各主管部門之間的矛盾。
珠江是中國生態條件最好的河流之一,1985年前,珠江流域上的水庫大壩並不多。但在這之後,珠江流域開發水庫大壩近百座,為1985年裝機容量的521%。現在珠江上每幾十公里就是一個水庫大壩。開發的結果如何?2004年冬初,珠江下游海水倒灌,鹹水上溯距離遠,持續時間長,廣州等地居民喝了幾個月的鹹水。為了保證廣州等地居民能過好中國新年年,國家防總從千里之外的上游水庫中調水,沿途用重兵和專人保護。事情過後,各水庫又千方百計地蓄水,抬高水位,有利發電。2005年夏,珠江流域降大雨,國家防總又急令各水庫緊急洩洪,保證水庫大壩安全。水庫洩洪的洪水,加上自然洪水,珠江流域經歷了歷史上最嚴重的洪水災害。2005年秋冬,上游水庫又為發電開始蓄水,珠江下游來水銳減,海水倒灌,此次鹹潮比2004年更嚴重,又決定從上游水庫調水。豈不知,造成洪澇頻繁,洪澇災情加重的罪魁禍首,正是西部水電亂開發。
五、本末倒置︰飲用水的取水口和污水排放口的位置
中國八龍戲水已經夠熱鬧的了,再加上地方諸侯的管理範圍的劃分,就更是錦上添花了。
飲用水的取水口應該佈置在上游,污水排放口應該佈置在下游。這是每個老百姓都明白的道理。鎮江市把取水口建設在本市管轄範圍的長江河段的最上游,南京市把污水排放口佈置在本市管轄範圍的長江河段的最下游。這樣,南京市污水排放口正好就在鎮江市取水口的上游不遠處。鎮江市人喝的正好是最髒的水。其實南京也一樣,喝的也是上游城市的排放的最髒水。這樣,本來是合理的佈局,反而成為了最不合理的佈局。中國沿河城市的取水口和污水排放口的佈置,大致都是和南京、鎮江的情況一致。各條龍之間缺乏協調,缺乏協商,一切問題都要等上級即中央領導來解決。
都說中國的污水治理難。如果來個本末倒置,把飲用水的取水口佈置在下游,污水排放口佈置在上游,那麼這個「不合理」的佈局,就可能會引出最合理的局面。如果南京市把污水排放口放在上游(此舉會增加一些工程費用),而把飲用水的取水口佈置在下游,南京人不願意喝髒水,就必須把廢水搞乾淨後再排放到河流裡,否則首先害自己。同時南京也可以利用了行政管轄範圍內的河段的最大自淨能力。如果每個城市都這樣幹,還愁污水難治理嗎?
七、推卸責任︰松花江水污染事件
在2005年12月發生的松花江嚴重水污染事件中,各部門之間互相不協調,互相推卸責任的現象更是表現得十分清楚。如上面所述,城市供水、排水歸建設部門管,水質監測是環保部門的事,而在松花江中流的水,則歸水利部門管。還有吉林省和黑龍江省兩個地方政府之間的扯皮管理範圍的劃分。一旦出事,更是互相扯皮,誰也不負責任。
2005年11月13日13時許,中石油吉化公司雙苯廠發生爆炸,引起火災,至14日凌晨4點,火勢全部被撲滅。在大火被撲滅後六小時,即14日10時許,環保部門檢測發現,入江口水樣污染物指標超過國家規定標準。根據環境保護法第三十一條規定,因發生突然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污染事故,必須立即採取措施處理。但是那條龍來採取措施?又要採取甚麼措施?是發現水污染的環保部門?城市排水管道不歸他們管,歸城市建設部門管;污水進了松花江後就歸水利部門管。環保部門只管按照排污物質的多少,向排放的企業收取排污費。排放污染物質越多,環保部門收取的污染排放費越多,環保部門的經濟效益也越好。水利部門配合中石油吉化公司,加大小豐滿水庫的出庫流量,目的是掩蓋問題。因為加大流量,並不能減少污染物總量。難怪俄國方面對中國加大水庫流量的措施最為不滿,因為增加下洩流量只會改變污染物總量在中俄兩國間的分配。
八、結束語
古代中國,在隋唐朝之前,政府中設有專門管水的「水官」。「管子。度地」篇中有「請為置水官,令習水者為吏」。那時還沒有專門管理水的行政機構,水官就是管理水的欽差大臣。在隋唐朝後,就設立了專門管理水的行政機構,一般是工部下設「水司」。另外設「都水監」負責堤防、運河施工和工程管理。宋朝之後,由地方主要官員兼管河務。中華民國專設了水政部門,專門行駛水行政管理。在國外,絕大部份政府中,不專設水利部。水行政大多是歸環境部或者經濟部管理。沒有一個國家是八龍戲水!但是別人的水資源管理搞得都比中國好。 (民主中國)(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