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嶽散人:知識不等於換大米

五嶽散人

標籤:

【大紀元1月10日訊】2003年,著名的「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在河南蘭考進行「新農村建設」試點。其中,三義寨鄉南馬莊村經濟合作社開發的無公害大米專案目前已經有了成果,由在當地掛職副縣長的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何慧麗帶著進京,希望找到銷路。

這條新聞早就知道了,很不厚道的說一句,當時就覺得這事恐怕未必如想像的那麼美好。果然,前日有新聞稱,帶進京城的10噸無公害大米在北京賣了一個星期的時間,結果只賣出去100多公斤。

該地方的農民兄弟是這麼銷售自己的大米的:在社區門口擺上兩袋大米,看見人過來就開始宣傳自己大米的好處。據說,效果為「經常被別人視做騙子」。這裏我要再不厚道的說一句:這根本就是無照商販的做法,城管沒過來沒收就已經是好事了。

溫鐵軍先生是我很景仰的學者,何教授幹這樣的實際工作,也很讓人敬重。但實話說,對他們的能力與作用不是很看好。原因很簡單,他們是合格的學者,不是合格的商人。

在這個已經充分商業化的時代,商業分工是很明確的。商人是什麼?就是把一個地方的商品倒騰到另外一個地方,以賺取價差的人。而我們的這些學者做的事情不是在一個一個已經形成的商業網絡裏尋找自己產品的位置,而是恢復了當年農民進城賣土特產的方式,自己把東西拉到銷售地,直接面對最終的消費者。「新農村建設」的口號足夠的響亮,結果倒成了小農經濟的典範。

當然,我這裏也不是想給這些大米找到一個銷售的方式。這根本是不用找的,現成的銷售模式已經建立了起來,只要找到合適的渠道,這些大米的銷售是沒有問題的。問題是我們的學者到底應該帶給這些農村的兄弟一種什麼樣的思想,或者說到底應該把自己放在一個什麼位置上,到農村去建設的時候,要做好那些準備。

  在我看來,一般性的農業技術指導是最容易做的事。技術這個東西再複雜也是有固定章法可遵循的,但除了這些技術方面的事以外,還有好多東西不是學者專家們能夠掌控的,比如市場。而我們的專家往往在這些地方缺乏必要的訓練。

這倒是不能怪專家學者們,術業有專攻,一個很好的農業專家很可能不是一個良好的商人,甚至從根本上說,他就沒有辦法成為一個良好的商人。可是生產產品是一回事,銷售產品是另外一回事,我們這些關心農村問題的專家是否能承擔起這樣的責任?
  
一個產品要想產生足夠的經濟效益,最重要的事情有這幾個方面:產品的定位、生產、宣傳、銷售。我們可以看到,這次大米進京事件中,專家學者們在預定了產品的定位與在技術上幫助了生產以外,對於怎麼把產品變成錢,幾乎是沒有任何概念的。甚至連利用自己的社會影響力進行宣傳上,都顯得經驗不足。
  
這樣的「新農村建設」是否可以取得良好的結果。我個人覺得大可存疑。須知專家學者們預定去幫助的地區都是貧困的地區,那裏的經濟條件本身就不是很好,這樣失敗的項目他們是承受不起的,甚至項目不成功他們都承受不起。因為那些投入的成本,在生活條件比較好的地方可能不算什麼,對於這些地區就是可能是全部的身家。
  
這樣的專案要是多來幾次,估計農民兄弟的熱情與信任就會消磨怠盡了。我們都知道,貧窮雖然可怕,但沒有希望的貧窮更可怕。這些專家學者要是把農民兄弟的熱情與信任都浪費掉,事情恐怕就不可為了。
  
一個教授帶著農民來城市中銷售大米,這本身就預示著一種荒唐。這種荒唐除了把一個現代商業的機會改成了無照商販的小農經濟以外,還表現在這些學者專家對於自己角色的錯位與無奈。相信何教授要是有其他的方式把大米賣出去,也不會這麼做。可是,恰恰是這種錯位與無奈,說明瞭我們的專家與學者還處於一種比較天真的狀態,還沒有成熟到知道自己能做什麼的程度。

轉自『關天茶社』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關於羅大佑能說點什麽呢?
五嶽散人:頭髮與公民社會
公園改成地産公司?
醫得眼前瘡  剜去心頭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