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工廠還是血汗工場﹖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9月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於國香港八日電)中國是世界工廠,還是血汗工場?香港經濟專家認為,中國計劃經濟的束縛是根本問題,制度如不改就還有遙遠曲折的路要走。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恩榮在明報撰文指出,有愈來愈多的專家學者質疑中國外資和外貿的效率及品質,並擔心中國過度依賴外資,出現本土工業淪為外資附庸的「拉丁美洲化現象」。

今年三月「兩會」期間,中國人大代表劉慶峰曾指出,中國生產全球百分之七十的DVD光碟機,每台出口售價三十二美元,交給外國人專利費十八美元,成本十三美元,只能賺取一美元的利潤。一台售價七十九美元的MP3,國外要拿走四十五美元專利費,製造成本要三十二點五美元,中國企業獲得的純利只有一點五美元。

宋恩榮指出,過去南韓及日本都能憑藉國內市場,透過購買外國專利發展出自己的技術及品牌,中國目前汽車市場的規模遠超當年的南韓及日本,理應有能力發展自己的品牌及技術,可是外資產品已佔中國汽車市場百分之九十以上,本地品牌的生存空間迅速下降。

宋恩榮研究中國勞動密集的加工出口,結果可謂觸目驚心。這些加工出口如成衣、紡織、玩具、運動鞋等並不包含高科技。當年香港和台灣的中小企業都能生產和出口這些產品,並不需要依賴外資。80年代中期,外資企業佔香港出口只有百分之十六,佔台灣出口只有百分之十八。

反觀中國大陸,外資企業佔中國出口的金額由1985年的百分之一,急升至2004年的百分之五十七。

他指出,中國所以高度依賴外資,並非是「國際資本剝削」的結果,而是因為中國優待外資,卻限制及歧視本地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南韓同樣面對全球化的遊戲規則,卻能夠發展出自己的技術和品牌。中國副科技部長尚勇曾慨嘆,南韓科技起步比中國晚十年,而如今韓國卻遙遙領先。甚至連印度,在本土科技和品牌的成就,亦已超越中國。

宋恩榮認為,中國的科技「大國夢」所以「陷落在世界工廠的泥沼中」,其實與中國計劃體制有莫大關係。中國計劃體制以「成功指標」獎勵地方官員引進外資及外國技術,結果是鼓勵重量不重質的短期行為。地方官員只要達到指標,外資年年增長,幾年便飛黃騰達,哪裏會搞風險高及回本期長的科技創新。

中國地方政府一窩蜂地吸引外資,許多外資可享受「超國民待遇」,甚至免費大幅批土地給外商。在人煙稠密的珠江三角和長江三角,土地的社會成本十分高昂,免費批地給外商這種赤裸裸的出賣國家利益的行為,是計劃體制的結果。

他並指出,因為中國計劃體制的束縛,中國科技自主創新的道路,將會十分曲折漫長。

相關新聞
救災廢水污染水源  台環保署祭出重罰
超級巨無霸噴射機A380德國亮相吸引15萬觀眾
為廢棄物問題把脈  環保學者專家臨廠輔導
日本原種台灣生產  中日合作夢美人稻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