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中國排污企業爲何禁而不止

人氣 1

【大紀元9月22日訊】(自由亞洲電臺記者含青採訪報導) 據中國《南方日報》報導,廣州市一家月產萬雙鞋的製鞋廠,由於經常排放有毒氣體和粉塵,造成與該廠只有一牆之隔的新華醫院的七名女醫護人員,在兩年內發生流產、畸胎和新生兒缺陷死亡等。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污染嚴重、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威脅的企業,卻在當地政府的保護下,在法院兩次作出強制執行停產令後,仍然繼續生產。就此,記者含青邀請在美國的法律界人士葉甯和在美國的中文刊物《中國事務》總編輯伍凡進行討論。

主持人:我想首先請伍凡先生對這個事情談談您的看法。

伍凡先生:中國的污染問題,已經都存在多少年了,我覺得現在污染全國各地越來越厲害。他們一個主導思想就認為只要經濟發展了,其它事情都好辦了。可是經濟發展以後造成了一大堆一大堆的問題,污染是其中的一個。

現在污染到什麼?空氣是最大的污染,還有一個就是土地,最後一個就是水。這幾個東西人們生存的基本環境、基本條件破壞以後,這個生產的目的是為什麼?就是為了追求GDP,為了追求生產,用環保作為代價、那麼你講官員勾結、上下勾結一起來搞生產,所謂美其名搞生產,就是為自己的官位、為自己的錢包,不是為你老百姓。這是目前造成的環保問題的最根本原因。

主持人:葉甯先生你的看法呢?

葉甯先生:中國在改革開放以後,一段時間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加工廠,同時也成為世界最大的垃圾場,中國環境污染的問題,實際上由來已久,中國有些地方的污染你別講像「淮河流域」兩邊的污染已經造成了兩邊居民大量的死亡,各種癌症高發率或造成成婦女的無生育能力,或生出畸形胎兒這種情況。

主持人:那麼葉寧先生想請您介紹一下,中國在環保的立法和執法方面情況怎麼樣?

葉甯先生:中國的人大常委會以及國務院也出臺過一系列的法律,人大常委會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國務院也出臺一系列的行政、法規,但首先中國環境保護法的法制,對污染源的處理這種規定處罰非常寬鬆,一點震攝力都沒有。而實際上這種嚴重的污染情況,不僅影響到這一帶人污染源周邊環境居民的健康,甚至威脅到周邊居民的生命安全,而且對中國環境整體惡質化,造成不可估量巨大的損失。

主持人:那麼伍凡先生,您認為這種排污企業對周邊環境造成這麼大的影響,這個問題怎麼樣才能得到有效的解決呢?

伍凡先生:現在上面環保總局也提出不少很好的意見,可是下面施行不了。因為這當中有利益集團控制著,我看目前中國的政治架構、經濟架構,這種生產模式很困難。你的立法機構沒有力量,並且這立法機構受到共產黨的控制,你立再多法也解決不了問題。

現在有一批人包括老百姓也很無知,因為無知什麼?它不讓老百姓知道真正實在的情況,環保的情況是做為國家機密在保密的,不准知道、報紙不能討論的。為了什麼就是為了他們的利益,為了少數當政者的利益,犧牲全國人民的利益,這個就是非常非常悲哀的事情。那怎麼辦?只有把所有這東西都公開化,讓老百姓知道這樣下去是不能生存,用輿論的力量、然後用政治改革的力量才能推動環保,我看用經濟手段、行政手段是推不動的。

主持人:那麼葉甯先生對有什麼補充嗎?

葉甯先生:就是說一些教授專家早就對中國環境污染的問題,提出過非常實際的解決方案,但遲遲得不到落實。那麼就出現帶有中國特色的一種特定現象,就是中國一些維權行動,包括在污染源周邊的居民,為了防止他們的農田和防止他們生存的條件受到致命的毒氣、毒水的污染情況,有的時候就自發的組織起來切斷污染源的供電系統,這樣的行動往往收到一定的效果。當然這種事件層出不窮,發生的時候會引起中共當局的高度注意。恐怕在中國特定的人文環境下,政治文化環境下面,這是一種比較有效的解決污染的方法。

主持人:葉甯先生像美國環保方面的立法和執行情況再請您介紹一兩句。

葉甯先生:美國聯邦法規對環境污染的控制是非常嚴厲的,對造成污染並且造成傷害的污染的懲罰是空前的嚴厲。污染源的生產企業不僅會面臨被關停並轉的命運,而且它還會引起受到污染以後,周邊居民會打官司,會告它。在這樣一個嚴密法律保護體系下,美國的污染是控制的非常好的。

主持人:那麼在美國這個制度下,會不會發生像廣州市那種情況?

葉甯先生:它發生不了的,因為民主制度不允許它發生。這種情況如果在美國發生的話,不僅是所有的官員都會下馬,都會下臺。而且所有製造污染源的企業就會破產,因為所有受害的老百姓,都會把一個又一個的民事侵權案子,把當地的地方法院和聯邦法院擠爆。這些生產企業在這樣的環境當中是不可能生存的。

(據自由亞洲電臺錄音整理)(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現場目擊:珠海攔截沒收市民電動自行車——老百姓一起來鄙視警察不道德的行為!
杜絕合法掩護非法 環保署稽查磚瓦窯業
營造有味道的城市 高市辦公廁管理員講習會
環保團體促環保署勿輕易通過彰工電廠環評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