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9月1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盧健輝香港十七日電)日前有傳媒自行購買市面大閘蟹化驗,並報導發現一些大閘蟹的砒霜(重金屬砷)含量超過准許濃度百萬分之一點四的標準,還好只是虛驚一場。食物環境衛生署發言人澄清,砒霜最高准許濃度含量為百萬分之十,所以大閘蟹並未超標。
明報今天在報導中引述食物環境衛生署發言人的話說,按法例規定,砷存在於固體介貝類水產動物及介貝類水產動物產品(包括大閘蟹)的最高准許濃度含量為百萬分之十,而不是百萬分之一點四;至於魚和魚製品,最高准許濃度含量則為百萬分之六。
另外,食環署顧問醫生何玉賢說,署方每年都會抽查市面上的大閘蟹,過往抽查的樣本所含的砒霜量都未超標。而署方正檢驗市面上的大閘蟹,目前還沒有結果。
吳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沈金明昨天亦召開記者會指出,優質的太湖大閘蟹主要來自東太湖流域(吳江市),去年蘇州市太湖蟹市場交易量達2500噸,其中近五分之二輸往香港。他表示,優質的太湖大閘蟹昨天才正式送出吳江,將於日內登陸香港。
蘋果日報昨天報導指出,該報分別於銅鑼灣老三陽、尖沙嘴上海三陽泰記、九龍城鴻福南貨號購買大閘蟹,並交由化驗所化驗,結果發現以上大閘蟹的砒霜含量介乎百萬分之一點四五至百萬分之一點五三之間,「超過准許濃度百萬分之一點四」。
蘋果日報方面表示,由於他們委託化驗大閘蟹的公司,在列出砷含量法定規限標準時,誤將之定為1.4ppm,但事實上應是10ppm,以致報導跟著出錯,該化驗公司昨日已向該報作書面道歉,他們亦會於今天刊登澄清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