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6日訊】北京消息,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哈佛大學甘乃迪政府學院(KSG)、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三方共同舉辦的第四期“公共管理高級培訓班”(清華內部簡稱“哈佛班”)是在低調進行。報道表示,由於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秘書長盧邁在此前接受央視採訪時,不小心說出每人收費20萬元的天價學費後惹爭議,媒體變調。
據南方人物周刊8月5日報道,本刊記者查閱幾年來關於“哈佛班”的報道時,發現報道的基調隨著時間的推移,開始從一味的讚揚向有選擇的質疑轉變――“哈佛培訓遭遇中國特色”、“中國官員每人20萬元去哈佛培訓三周值嗎?”、“謹防官員海外培訓‘大躍進’”、“出國培訓不能變成公費旅遊”……
最大規模官員海外受訓計劃不敢面對公衆
2001年底,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根據當時的培訓熱,提出了一項被外界稱爲是針對中國官員的“最大規模的海外培訓計劃”——“中國公共管理高級培訓班”——的構想。經由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秘書長盧邁(曾經在哈佛大學甘乃迪學院取得碩士學位)提出動議。在取得了中共當局組織部的全力配合與大力支持及教育部的同意後,2002年1月18日,三方在人民大會堂正式高調簽約。
但微妙的是,相對於剛開始在人民大會堂聲勢浩大的高調簽約,後來的“哈佛班”則愈顯低調。陽光之下的事情何以如此?
事由:盧邁在此前接受央視採訪時,不小心說出每人收費20萬元的天價學費後,相關的媒體報道便惹來爭議: “哈佛培訓遭遇中國特色”、“中國官員每人20萬元去哈佛培訓三周值嗎?”“謹防官員海外培訓‘大躍進’”、“出國培訓不能變成公費旅遊”、 “本期參加培訓的學員共有61人,均爲司局級(地市級)以上的幹部。”一句話,點明了培訓班的分量……。另外,據<南周>查閱,幾年來關於“哈佛班”的報道,發現報道的基調隨著時間的推移,開始從一味的讚揚向有選擇的質疑轉變。一些媒體的報道已經致使一些人包括華人華僑反對此次官員哈佛受訓。
報道表示,此專案發起人之一盧邁沒有直接點明是哪些媒體給這個培訓帶來了麻煩,但一項號稱“最大規模官員海外受訓”計劃不敢面對公衆,則公衆心意難平是順理成章之事。
據資料表明,1999年至今,北京有超過400名的處級以上官員接受了海外培訓;廣東省則按計劃在5年內將300名官員送往美國和加拿大高校學習;就是經濟不甚發達的廣西和河南也都紛紛派官員到海外受訓。
按照已經公佈的專案計劃書,“哈佛班”“不以營利爲目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下設的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將支付國內培訓費用150萬元人民幣,而在哈佛的學習費則由美國安利公司贊助,金額爲100萬美元。但學員們培訓所需的車旅費等仍應當由其原單位支付。
另據盧邁透露:關於此次培訓,中組部幹教局是最清楚、最權威的部門。
中國觀察家擔心:疑美國人 “醉翁之意”?
按照計劃,從2002年起的5年內,三方共同持續開辦針對中國政府官員的“公共管理高級培訓班”,每年一期,每期爲中國政府培訓60名左右(副廳級以上)的地方和中央官員,均由中共當局組織部負責選拔。 培訓分爲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在清華,第二階段到在哈佛大學,學期各爲六周,學習結束後,將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哈佛大學甘乃迪政府學院和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三方共同向學員頒發結業證書。
面對此項培訓,中國部分觀察家頗露微詞,擔心這些中國建設與政治發展的生力軍,從美國受訓歸來,是否會因此而染上什麽顔色?美國人幫助中國官員成長,是簡單的“國際互助”嗎?美國人有沒有“醉翁之意”?
社科院的一位學者說:“我們的官員到美國的政府學院學習城市規劃、公共投資、人力資源等專業課程,肯定會觸及價值觀,其中就涉及到認同與演變的問題。但不能因爲這樣,我們就不能到美國培訓,就不能學習美國的優點。就像打開窗子,可能會有蒼蠅、蚊子的侵入,但新鮮空氣也是我們所需要的。”
“哈佛班”學員 “心得 頻頻出現的字眼
“哈佛班”第一期結業的教育部部長助理李連甯坦承,在培訓前,他對“私有化問題”、“政府管理創新”、“外國投資優惠政策”等問題還心存困惑,但通過60多個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案例分析及對美國的實地考察後,對這些問題不僅豁然開朗,而且在認知程度上獲得了提升。他說:“隨著時間的推移,對國外投資實施優惠政策,使其享受超國民待遇的措施,將産生越來越大的消極作用,逐步取消對國外投資的優惠政策,並不會影響中國今後對外資的吸引力。”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首屆學員坦率地說:“也許很多人會認爲出國一兩個月學不到多少東西,但自己的事情只有自己心裏清楚。”
愛給美國教授“挑刺兒”的北京市豐台區副區長鄧小鋼比喻:60個案例比作是60道菜,一道道吃下來不僅強身,而且醒腦。他說:“在基層工作最大的難題是水、電、煤、氣、路等樣樣都要,但基層財力往往不足,到底該先幹哪樣,缺乏一個完整而有效的專案評價、組織決策與風險承擔體系,經過案例分析及實地考察後,對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及公共財政體制改革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也得到了新的啓發。”
報道披露,當記者翻看過多位元“哈佛班”學員結業後的“心得”,頻頻出現的字眼是:“開闊了視野”、“近距離觀察了美國社會”、“初步掌握了現代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論和分析方法”……
另據早前媒體報道,美國哈佛大學尼曼基金會原計劃與中國政府合作,在6月份爲2008年北京奧運會培訓40名新聞官,但終因校友的激烈反對而終止培訓這項培訓計劃,曼基金會負責人賈爾斯說:“我仔細地聽取了校友們的意見,校友們對於尼曼基金會和一個壓制新聞自由的政府的合作表現出來的憂慮是有道理的。” 哈佛大學批准了對中共官員的培訓,且拒絕了對當今比較敏感的中國新聞官培訓,其中的原由的確值得思考。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