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30日訊】(亞洲時報在線唐綺菁撰文)日本政府將於九月初落實東京發生大地震時的應變方案﹐並於明年四月新財政年度開始前制定具體措施﹐明確要求政治、行政和經濟中樞﹐必須有能力維持正常運作最少三日。近日東京附近發生多次地震﹐令東京人都成為驚弓之鳥﹔不論是市民或商界﹐都積極為即將來臨的浩劫作最後戒備。
根據日本通信社報道﹐首相小泉純一郎領導的中央防災會議所提出的方案﹐還包括要求東京居民儲備最少三日的食物和飲用水。地震發生後﹐疏散兒童和學生到鄰近城市的工作﹐將由學校負責統籌。而為了有效率地拯救被埋在倒塌建築物下的災民﹐地震發生後將有一段“安靜期” ﹐全城要保持安靜﹐直升機、挖土機和大規模廣播等一律禁止使用。
日本地震專家多次提出警告﹐認為東京在未來30年內﹐將會發生里氏7級以上的地震﹐破壞力可與1923年造成14萬人死亡的7.9級關東大地震相提並論。
上月中﹐東京大學地震研究所更發表報告﹐表示科學家一直高估了東京地底震源板塊斷層的深度。報告指出﹐東京地底的活躍斷層距離地面只有4至26公里﹐比以往的推測淺5至17公里﹐表示地震的破壞力﹐可能比以往預計的更強。
近月東京附近發生多次地震﹕4月11日﹐關東地區發生了一次6.1級的地震﹔6月初﹐東京在一個晚上連續發生了5次中級程度的地震﹔7月23日﹐關東地區再次發生6級強烈地震﹐東京亦錄得5級的震度﹐是1992年以來最強烈的地震。連串地震令強烈的不安籠罩在東京市民的心頭﹐大家都擔心關東已進入地震周期。
日本處於四塊地殼板塊的交匯處﹐全球兩成6級或以上的地震都在日本發生。地震專家認為﹐關東地底已累積了相當的能量﹐南關東應該已進入了地震週期﹐上月的5 級地震只是前奏。東京每100年左右便會發生一次災難性的大地震﹐最近的兩次分別發生於1923年(7.9級)和1855年(6.8級) 。
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導致東京85%的房屋倒塌﹐14.3萬人喪生﹐20多萬人受傷﹐財產損失超過3兆日元。
29歲的櫻木里子原籍神戶﹐10年前阪神大地震發生時﹐她剛搬到東京入讀大學﹐得而逃過一劫。“東京很快便會發生大地震﹐我很害怕啊﹗我已決定搬回神戶﹐那邊剛發生了大震災﹐在我有生之年應該都會很安全。”
35 歲的小熊直子住在木造的兩層式舊房子﹐每次地震時都晃得很厲害﹐她最近花了數萬日元﹐買齊備震用品﹐包括手動發電電筒和收音機、頭盔、儲水袋和可存放兩年的罐裝麵包等。在7月23日關東地震後﹐日本最大的零售集團伊藤榮堂率先在它旗下的超級市場加設了防災用品部﹐其他集團亦紛紛效法。
另外﹐購買地震保險的家庭亦有上升的趨勢。根據日本損害保險協會的數字﹐直至五月底﹐投保了地震保險的家庭共有950多萬戶﹐比去年同期上升一成﹐總投保額超過70兆日元。但以全國人口計﹐投保率仍然偏低﹐只有不足百分之二十﹐原因是地震保險年費較火險高數倍﹐並非所有家庭都能負擔。
企業亦為應付地震隨時來臨而作好準備。一家外資投資公司在7月中進行了史無前例的應變演習﹐所有員工的直系家屬﹐無論是在日本或外地﹐都在同一時間收到公司發出的電話通知﹐表示東京發生災難﹐並指導家屬如何應變。管理層亦練習如何在災難發生時疏散員工。
去年新潟縣發生地震後﹐東京首都圈內的企業都急急購買地震保險﹐但與此同時﹐被拒保或保費大副增加的個案亦直線上升。有保險業人士指出﹐關東直下型地震(地殼上下搖晃)風險與日俱增﹐但很多企業都未做好耐震補強的準備。保險公司為免日後要作出巨額賠償﹐只好大副增加保費。以每年正付10萬日元火險的公司為例 ﹐地震保險的費用可高達每年1,200萬日元﹐令企業望而卻步。
為了分散風險﹐部分企業選擇購買最近開始流行的地震衍生金融工具。以日本損保株式會社的產品為例﹐若東京發生7.1級或以上的地震﹐每個年期一年、售價為40萬日元的地震衍生商品單位﹐均可獲1,000萬日元的賠償。日本損保表示﹐此類商品的銷情十分理想﹐直至3月底的12個月總銷量按年增加了13.8%。
災害風險評估及管理顧問公司OYO RMS Corp. 表示﹐愈來愈多企業主動進行地震風險評估。該公司社長兼森孝指出﹐企業認清所面對的風險﹐可減低保險成本﹐亦增強合作夥伴的信賴感。
OYO RMS 年前為巴川製紙廠進行地震風險評估﹐由於巴川的兩間主要工場﹐位於東海地震高危區的靜岡縣﹐因此該公司在工場進行了相應的耐震補強工程﹔同時﹐基於評估報告的推薦﹐公司成功獲得日本政策投資銀行40億日元的貸款保證﹐在地震發生後即可獲發放。巴川是日本首間獲批同類貸款的企業。
日本政府中央防災會議於年初提出假定﹐東京市內若發生7.3級的直下型地震﹐而震央位於市中心西部(鄰近新宿區)﹐則死亡人數將會多達1萬3千人﹐其中大部分死於都心西面民居密集的火警﹔另外700萬人無家可歸。經濟損失一年內達到112兆日元﹐是1995年阪神大地震的10倍﹐相等於03年度國民生產總值的兩成。
東京人口密集﹐都心西面的中野區和杉並區﹐還有許多在二次大戰以後建成的舊式木造房屋﹐防震能力十分弱﹔另一方面 ﹐東南面臨海的中央區、港區、品川區等﹐近年興建了不少40層以上的超高層公寓﹐大都標榜“免震構造”。然而﹐專家認為防震技術只能減低橫向地震的搖晃﹐ 而所有防震技術均在假設下完成﹐若地震強度超越假設值﹐例如發生直下型地震﹐震波較長﹐或地震發生後火災的熱力等﹐到底高層大廈結構有多可靠﹐在下次大地震發生以前﹐仍然是個未知數。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