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20日訊】(AUTONET記者:蔡至兼 報導)新時代的汽車科技,除了追求引擎性能更高表現、操控特性,以及更高行車安全品質外,對於省油性能科技的要求,更是與日俱增。例如美國燃油節約標準CAFÉ(Corporate Average Fuel Economy),愈來愈嚴格要求汽車製造商須提高節能性能。
美國燃油節約標準CAFÉ所要求的節能性能,從1978年時每公升汽油平均須跑7.6公里的限制,到最近年每公升跑13-15公里的限制,大幅增加汽油的燃油節約標準。
面對越來越高的省油性能要求,除了增進引擎的燃燒效率(如稀薄燃燒、可變正時氣門,或直噴等)、材質輕量化、使用低磨擦係數材質,或利用無段變速機構等方式外,利用節能型機油來幫助省油及減少廢氣污染,也愈來愈被汽車製造商及各國環保單位重視。
所謂節能型機油就是幫助車主減少汽油消耗,不過,使用好的機油可以節省汽油嗎?可以省多少油?相信這些都是許多車主或消費者心中的疑問。
機油是如何從只能提供引擎保護、轉變成幫助車主省油來提供節能特性呢?其實,正確的黏度特性是提供節能型機油的先決條件,一般而言,黏度要求須為SAE 5W-30或10W-30以下的低黏度,才可以達成節能型機油的要求。必須瞭解的是,汽油燃燒後只有25-30%的能量提供汽車動力,大部分能量是消耗在摩擦上,所產生的熱量藉由冷卻水或廢氣排放。
而節能型機油是利用減少機油流動時的內部摩擦阻力及機油泵送時能量的損失,這兩部分的能量耗損約占總能量損失15%左右。從此數據看來,只利用機油的此一特性來節省汽油消耗,最高只能到15%左右。當然,節能型機油不只單純從黏度來取決省油能力,也就是黏度愈低並不一定代表省油能力愈好。
市售節能型機油通常添加減摩劑(Friction Modifier),來幫助減少摩擦熱量、節省汽油消耗,先進的減摩劑能維持節能週期甚久,通常在下一次換油前,還可保持75%以上新油時的省油能力;而傳統減摩劑節能型機油的省油公里數或時間較短。
傳統上,機油的使用黏度是依照各地氣溫來推薦使用,例如台灣大部分車主使用15W-40(礦物油)、10W-40(半合成),或5W-50(合成)機油,而黏度較高者如5W-50或10W-60阻力較大、耗能較多,因此不能提供節能要求,只有低黏度的機油才可提供節能效果,如SAE 5W-30或10W-30等。
正確的說法是,黏度SAE 30以下才可以提供省油特性,但黏度這麼稀,能保護引擎嗎?這就好比從前車主認為,車輛在冷車啟動時須先暖車再上路,對引擎的保護比較好,但目前而言,幾乎所有的汽車大廠都建議車主以慢行代替暖車,當然這也是由於引擎科技的提升所帶來的轉變。
對機油潤滑科技而言,不再只從傳統上的黏度厚薄來認定對引擎的保護程度,也就是說,黏度稀的機油也可以利用不同的合成基礎油與特殊添加劑配方,達到對引擎的超強保護。對於節能型機油而言,也不再只能從傳統的黏度大小來認定油膜對引擎的保護有多少。
雖然影響節油效果的因素很多,但機油的選購並不會很難,除了選擇具品牌知名度或原廠機油外,只要多多認識機油標識,就能選擇適合的機油。
消費者都很怕買到來路不明的油品,尤其機油本身的性質不是很容易了解,到底是5W-30還是5W-50的油最好?
當然不能只從黏度來決定產品品質的差異性,最簡單的方式,還是多多認識機油的認證,有點像CAS優良冷凍肉品的概念一樣,認識愈多愈有保障,因為這些認證標籤的使用,通常代表此機油是通過第三公證單位的驗證或品質保障。
一般原廠包裝的節能型機油,在美國石油協會API(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te)的「Donut」黏度說明下方,會標識節能特性「Energy Conserving」。而日本與美國共同發展出國際潤滑油標準及認證委員會ILSAC的「Startburst」標識也代表通過節能測試。歐洲早在1998年時,便制定歐洲汽車製造協會ACEA A1-98的節能標準,取代原來1996年時所制定的A1-96標準。
所以使用好的油品,自然就替愛車增加保障,有了一層薄薄的面膜,汽缸引擎也無須大整,這樣對荷包確實有幫助。
──轉載自《汽車日報網站》(http://www.autonet.com.tw)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