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2日訊】〔自由時報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有一頓、沒一頓真的比較容易瘦?減肥專科醫師認為,「老鼠和人畢竟不同」,老鼠飲食完全依據神經傳導作用,但人類吃東西與否,有時還合併許多複雜的情感及理性成分,在老鼠身上觀察到的現象,人類未必適用。
台灣肥胖醫學會常務理事蕭敦仁醫師表示,由於並不清楚這個報告的研究方法,實在很難了解這個研究究竟得到哪些結論。
不過,如果其研究對象是正常老鼠,進而發現有一餐沒一餐的老鼠,比起飲食無虞的對照組老鼠更不容易得到糖尿病,那確實有可能。
問題在於,人類的進食作用機制,遠比老鼠複雜的多。
蕭敦仁以過去曾經紅極一時的瘦體素(leptin )為例指出,當科學家發現這個成分時,也曾一度在老鼠身上獲得良好的效果,似乎打一針就可以減肥的時代就要來臨,結果藥廠花了大筆金錢後發現,在人類的身上,並無神效。
蕭敦仁表示,目前認為有一頓、沒一頓的做法,並不健康。這是因為當一個人極度飢餓的時候,可能因為低血糖而讓整個人昏昏沉沉,甚至更嚴重者因為身體必須分解脂肪作為能量,導致酮酸中毒;餓過頭之後再過量飲食,則一下子給身體太多東西消化,相關作用機制一時不堪負荷,就可能代謝不良。也因此,在有更確切的答案之前,不鼓勵這種有一頓沒一頓的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