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1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韋樞台北十一日電)由十個國家的科學家共同努力完成的「國際水稻基因組定序計畫(IRGSP)」今天刊登於最新一期的Nature科學期刊,科學家們共同解讀水稻12條染色體的基因密碼,未來將根據這些密碼來控制水稻的生長和結穗,有助解決全球糧食問題。
依聯合國統計資料顯示,水稻是全球人口 20%的食物能量來源,在所有作物比例中最高。然而在全球人口持續擴增情況下,2025年預計需提高 30%的水稻產量,才有足夠的糧食。
中研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表示,國際水稻基因組定序計畫從1998年起,由日本主導,與中華民國、韓國、英國、加拿大、美國、巴西、印度、法國與中國等國定序實驗室分工解讀染色體、共享實驗材料、定序資料與技術,定序後的 DNA序列將放在公開序列資料庫,供研究人員使用。
植微所所長賀端華指出,水稻基因組全長3億 7073萬3456鹼基對,大小是人類基因組的八分之一。國際水稻基因組定序計畫在2002年底完成草圖,並繼續完成彌補空隙與基因註解工作。其中台灣在水稻第 5條染色體上定序了 318個殖系,建構全長2991萬6617鹼基對,在12條染色體中涵蓋率居第 3名。定序工作主要由植微所負責,2004年底定序工作達成目標,準確度高達99.99%。
賀端華說,這項計畫所完成的高精確度、並以圖譜定位方式進行定序的水稻基因體,這幾年已經協助辨識數個影響重要農藝性狀的基因,例如,影響植物生長勢、提高水稻產量的基因、改變水稻光週期、使優良栽培種得以擴展種植面積的基因、控制植株高度的基因等。
他強調,水稻基因組定序工作完成宣告後基因組時代正式來臨,目前台灣各個研究單位、大專院校都在進行功能基因組研究,例如產生突變株、特定基因功能研究、基因定位等。中研院完成此一世紀任務之際,也將利用累積的經驗及國際間研發的新知,繼續投入水稻更深入的研究工作,希望對台灣水稻及其他作物的遺傳育種研究有更實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