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7月8日訊】(亞洲時報記者夏正道7月7日 撰文/攝影)遼寧鞍山—在遼寧南部,由海濱城市大連通往省會瀋陽的瀋大高速公路,春夏時分風光明媚,沿途兩旁零散矗立一座一座歐陸式紅色小房子,尤其奪目。
每有外地人在高速公路上飛車而過看到那麼多小紅房子,還真的以為自己置身于農業特別發達的歐洲地區。其實很少有外地遊客知道,那些外表的漂亮的紅房子,名義上是灌溉屋,實際上只是“像聾子耳朵一樣的”擺設而已。
日前,亞洲時報在線特約記者前往小房子相當集中,情況也相對嚴重的鞍山轄下海城市,對該市的部分鄉鎮農業假開發的情況做了調查。
海城市耿莊是海城的郊區鄉鎮也是一個緊靠瀋大高速公路的鄉鎮。該鎮的三道崗子村是全鎮10多個村中小紅屋最多的村之一:5000畝的基本農田裏砌上了一千多個紅色小灌溉屋,但這些小屋裏同樣是空空如也,見不到一根排水管,更看不到電機等設施。
而在這些小房子的旁邊,原來準備使用的變壓器也因為長時間不用而被樑上君子偷走。另外因為小房子常年沒有使用,許多小房子的鐵門也都被小偷偷走了。倒是立在田間地頭的一塊塊水泥牌子還真能唬住不知情的外人:“國家綜合農業開發專案——耿莊鎮優勢農業示範園專案——海城市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海城市人民政府——2004年5月。”
“其實,這些錢不是國家的,就是我們老百姓的血汗,而為什麼無人重視?原因就是那些當官的大項目立起來了,回扣紅包拿到手了,人家才不管什麼國家集體資產流失或者被盜呢!”三崗子村一在外做生意的村民說。
村民張海(化名)則告訴說,村裏5000畝田就是鎮裏搞的什麼“國家農業綜合開發專案”,而他們老百姓除了土地被鎮裏佔用蓋小房,承包面積又不減少外,他們真的什麼都沒有得到。如果按照一個小房子佔地6平方米來算,那麼他們老百姓被佔掉的土地就是一個很大的數字了。
亞洲時報在線特約記者在海城的周邊鄉鎮發現,像三道崗子這樣的情況同樣是十分的普遍。
為此,諸多老百姓都認為,地方政府既然拿了國家的錢,就應該將這個所謂國家級的開發專案搞好,而現在沒有搞好的情況下,為什麼不追究有關幹部的責任?國家那麼多的錢,難道就換回了這一大堆的外表好看裏邊什麼空空如也的小屋子?
老百姓的牢騷雖然不中聽,不過還是很有點道理的。但就是鞍山這樣的騙國家資金的假農業開發,居然在2005年6月15日前還被新華社的大記者當做榜樣大大宣傳了一把:遼寧省鞍山市堅持以整合資金為手段,以開發資金為主渠道,以財政支農資金和相關部門資金為輔助,調動集體資金、農民資金,加大了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近兩年通過農業綜合開發專案,共籌集資金2.05億元,其中,開發資金1.7億元,各級財政支農資金一千萬元,吸引社會非農資金和農民自籌資金兩千多萬元,集中投入到中低產田改造、特色主導產業開發、富民園區建設和龍頭企業建設等26個項目上,收到了顯著的效果。目前,鞍山市所屬的台安縣、海城市、千山區、岫岩縣都進入國家農業綜合開發專案區。
在看到上面的新華社記者寫的“文章”後,海城三道崗子的村民們不禁笑了,他們說:“這兩位大記者都可以去做作家了,他們咋就不到我們村裏來看看這農業假開發真害農的真相?”(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