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7月27日訊】(自由時報張其賢特譯)經過兩年半的中斷,美國航太總署(NASA )終於在26日重新進行太空梭發射任務。這次任務和過去歷次任務最大不同之處在於:它是在NASA採取新的飛安文化下進行;將決定太空梭是否仍是安全可靠的太空飛行器。
2003年2月1日,「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返航地球時空中爆炸解體。經調查後發現,燃料箱外的一塊泡綿在發射後八十一秒脫落擊中太空梭的左翼,造成左翼的耐熱陶片出現破洞。這個破洞使太空梭在返航通過大氣層時,左翼因被高溫氣體穿透而從內傍化,太空梭因此失事。
令人扼腕的是,太空梭指揮官哈斯本曾被告知泡綿擊中左翼,但控制中心告訴他不要緊,因為當時沒有人料到這點小事竟可能導致太空梭解體。
為了走出「哥倫比亞號」事故的陰影,NASA花了十億美元徹底檢修「發現號」,並對原有設計進行了近五十項改進,其中包括將燃料箱上不必要的泡綿全部移除。太空梭十五公尺長的機器臂也將加裝十五公尺長的新式雷射桿,其所顯示出的三D影像,將使太空人首度得以在返航前徹底檢查太空梭是否有任何破洞或裂縫。NASA還堅持在日間進行發射任務,以便在光線充足下及時發現任何受損部份。
上述努力反映出NASA已採取有別於過去的飛安文化。當「哥倫比亞號」在2003年1月升空時,太空梭內塞滿了科學儀器,卻沒有機器臂,沒有太空漫步噴射包、也無法在發生問題時撤退到國際太空站。
雖然如此,NASA卻不敢對這次的任務安全打包票。NASA署長格林芬6月底曾向屬下表示:「這是一次風險極高的冒險行動。參加這次行動的人是拿他們的生命去冒險。」NASA也強調,這次任務是一趟不折不扣的試飛。(取材自美聯社 )
(http://www.dajiyuan.com)